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我国专利制度对民事诉讼制度的借鉴意义/杨安进(9)

  3、明确规定日期、期间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影响,规定耽误日期、期限的法律后果、补救措施。

  当然,规定归规定,要真正具有法律上的意义,还是需要在实践中建立日期、期间的监控制度,而最关键的在于在各方参与者中树立日期和期间神圣的思想。

  在两种制度中,大致可将日期和期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1、受理日期;

  2、当事人提交文件的日期;

  3、当事人收到文件的日期;

  4、法定期间;

  5、指定期间;

  6、耽误期间的后果及补救;

  7、期间的计算方式。

  以下分别讨论。

  1、受理日期

  对于受理日期的确定,在本文上述第三部分第1(3)“对受理文件和日期的确认”中已经说到两种制度中的不同规定、实践中的不同处理方式,以及专利制度中的借鉴意义,在此不再重复。

  2、当事人提交文件的日期

  在民事诉讼制度中,未明确规定当事人提交文件的方式及日期的确定,只是在《民事诉讼法》第75条第四款规定,诉讼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按此理解,当事人应当可以以面交或邮寄的方式提交各种文件,但是否将“交邮”日确定为提交文件日,尚无法从这里明确推断。

  在民事诉讼中需要提交的材料种类很多,包括起诉状、上诉状、答辩状、证据、各种申请或请求(如回避、保全、延期、请求法院调查证据、鉴定等)、管辖异议、各种补充文件或说明、各种证明当事人或代理人身份的文件,以及因个案而需提交的其他文件。

  当事人当面提交这些文件时,法院一般不出具收据(证据有时出具),当事人邮寄提交文件时,法院如何处理尚很难得出一定的规律,只在有些情况下能判断是否“过期”。总之,如果法院不做记录,这些文件提交日期将很难确定。如法院做了记录而当事人对记录的日期有异议,又很难对证。

  这些问题在专利制度中处理得很简洁明快。《专利法实施细则》第5条规定,向专利局邮寄的各种文件,以寄出的邮戳日为递交日,邮戳日期不清晰的,除当事人能提供证明外,以收到日为递交日。同时还相应在《审查指南》第五部分第三章第2.3节规定将邮件信封存档、记录邮件挂号号码等措施。这样,文件的递交日对谁都是很清楚的。

  3、向当事人送达文件的日期

  在民事诉讼制度中,法院向当事人送达的文件也很多,比如起诉状、上诉状、答辩状、证据、各种通知、传票(如受理、立案、合议庭组成情况、开庭、裁判文书等),以及因个案而需送达的其他文件。


总共41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