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现行法律对公司股票期权制度的制约/秦江锋(11)
(三)信息披露制度的不足
信息披露制度,是指在证券市场上借助各种金融工具向公众筹集资金的公司及相关的个人依照法律规定以完整、及时、准确的方式向所有投资者和整个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地披露与该筹资行为及其持续性身份相关的信息 。目前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着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以及滞后性等问题,而虚假披露更是成为普通投资者获取公平信息的障碍。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首先,应完善信息披露法规体系。我国《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深、沪交易所的《股票上市规则》以及证监会的一系列通知 中都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要求。这些规定中,缺乏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具体维护措施。其次,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氛围。执法上的不力只能造成更多有法不依的情形,很难使法律真正发挥其威慑作用。再次,要加强上市公司的自律行为。信息披露制度的规范化,不仅要靠证券主管部门的努力,更要依靠上市公司的自我约束。信息披露的受益者并非只有公众投资者。上市公司自身也可通过规范的信息披露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最后,加强中介机构行为规范。股东和投资者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介机构出具的文件,包括律师的法律文件、会计师的审计数据及券商的分析报告。中介机构的虚假行为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蒙蔽了股东和投资者的眼睛,使其无法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做出准确预测,从而导致股票二级市场上投机气氛浓厚。可借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追究中介机构和个人责任,加大对公司欺诈行为的惩治力度。此外,为了有效地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应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揭露证券市场中的违规行为。
(四)、股东诉讼的不足
罗马法谚语:“有权利必然有侵犯,有侵权必然有救济”。倘若法律赋予了权利,而没有规定有效的权利救济机制,这些权利就形同虚设。当股票期权制度化后,就要把重点放在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股票期权争议上。在股票期权制度的实践中,往往中小股东的利益最易受到侵犯,应当在立法中对股东权进行必要地保护,明确规定对股东的侵权责任,完善民事赔偿机制,引入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和股东直接诉讼制度。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指公司的正当权益受到他人的损害,特别是受到有控制权的股东、母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侵害时,股东可以自己的名义为公司利益对侵害人提起诉讼,追究其法律责任 。股东直接诉讼,是指股东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基于公司股份拥有人的身份提起的,要求法庭强制执行请求权的诉讼。 。股东派生诉讼与直接诉讼两者区别在于前者主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共益权)提起诉讼,而后者是为了股东自身的利益(自益权)而提起诉讼。我国公司法在股东诉讼制度上设计上有不足之处,主要有:1、诉权上,《公司法》第 111 条规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犯股东合法权益的,股东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该违法行为和侵害行为的诉讼。” 该条规定只赋予了股东“提起停止侵害之诉”的权利,而对于股东会决议或董事会决议侵害公司或股东利益并造成损失的情况下,股东如何寻求经济上的赔偿则未予涉及。因此,应在《公司法》中增设相应条款,建立股东诉讼制度,在控股股东滥用资本多数原则下为保护少数股东合法权益。中小股东可依据股东诉讼制度,对其提起要求赔偿之诉。2、责任上,《证券法》对内幕交易 采取的是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而对于民事责任未做出详细规定,这使得内幕交易受害者“无法借助法律之力恢复所失利益”,从而使社会公众投资者缺少监督内幕交易行为的积极性,更不用说将内幕交易事件诉诸法律。因此,我国规制内幕交易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内幕交易民事赔偿法律制度,这有利于激发公众投资者对内幕交易的关注热情,发挥民间自律力量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减轻证券监管机构的负担,达到对证券市场有效监管的目的。综上,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应将其所拥有的这种权利视为一种责任,应在股票期权计划的实施等重大事项上享有平等地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若自己的利益遭受不法侵害,特别是控股股东侵害时,就应积极地提起诉讼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共1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