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劳动法律制度/徐凤林
劳动法律制度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制度,我国劳动立法的宗旨是保障劳动者实现劳动权。《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我国《劳动法》及相关劳动法律法规颁布以来,对保障劳动者基本权利,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一些企业,劳动者权益被侵害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市场经济有序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健全劳动法律制度、完善劳动法体系是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日,笔者就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撰文如下,可商榷与指正。
一、理论问题
(一)劳动法律制度的概念
劳动法律制度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制度。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内容:劳动者提供劳动,用人单位使用该劳动并支付工资的一种合同关系,具有合同之债的财产要素,与民法上债的关系不同,具有身份和社会公益要素。劳动者必须亲自提供劳动不能由他人代理;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从属关系,劳动者需服从用人单位管理。因此,劳动者提供劳动的同时,与用人单位建立身份关系。劳动者是社会大众,劳工问题成为基本的社会问题,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与社会大众的生活是否安定有密切联系。因此,劳动关系不仅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还应当着眼于整个社会公益来看待。劳动法律制度调整一些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附随于劳动关系发生。如,劳动部门、就业服务机构在劳动力招收、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工会组织在集体谈判、签订集体合同和维护职工权益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社会保险机构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社会保险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动监察机构在监督检查劳动法实施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在处理劳动争议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等。
(二)劳动法律制度的内容
1、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制度
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制度是调整劳动关系最基础的法律制度,指劳动合同法和集体合同法。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主要通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来建立。劳动者相对企业而言处于弱势地位,劳动合同中易出现对劳动者不利条款,需要通过集体合同矫正,以提高企业整体劳动条件和职工工资福利待遇。集体合同签订,对企业及劳动者具有法律效力,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条款相冲突的,以集体合同为准。
总共9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