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失权建构设想/鲍艳(11)
5.建立赔偿机制。
答辩失权制度是对答辩方的程序性限制或制裁,如在现行举证时效制度框架中,被告常常在举证时限届满之后于当庭提出抗辩主张,致使举证时限没有意义。那么,未提交书面答辩的一方当事人如果当庭提出积极抗辩,则鉴于被告已超过举证时限,被告无权申请重新指定举证时限;如果系为具有实质意义的消极抗辩(如主张合同不成立、未履行等),从而使原告方有必要重新提交证据,那么原告方有权要求法院重新指定不少于答辩期(15天)的举证时限,而被告对于原告针对这一抗辩提出的任何反驳和证据无权请求重新举证。此外,由于延长举证时效而导致的诉讼迟延和诉讼成本的增加,原告有权向被告索取这一程序的取证费、律师费、误工费等额外费用的赔偿,并可以直接追加为实体请求。
6.在律师代理的案件中实行答辩失权制度或滥用答辩权制裁机制。
答辩失权制度以当事人主义理念为基础,以律师强制代理制度为前提,它依赖于并回馈于司法专业化和法律共同体的诚信机制,而且实践中正是律师们有意利用答辩无“失权”限制的空隙,拖延诉讼,突袭制胜。因此,基于促进诚实信用的诉讼机制和实现实体正义的宗旨,兼顾我国的法律文化基础,在有律师代理的案件中实行答辩失权制度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这样区别对待的政策一方面有助于法律服务市场的优胜劣汰,建立以诚实信用为基础的法律共同体,另一方面有利于满足亲自诉讼的当事人的司法需求,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纠纷解决成本。美国有大量程序性规范尤其是制裁性规范都是明确针对律师制定的。而我国民事诉讼只有朝着专业化与非专业化的两个相反方向分流,才有可能走出两难困境
参考文献
1.李汉昌:《美国民事审前程序中值得借鉴的几个问题》,《法学评论》,1998年第6期。
2.李国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3.游冰峰:《关于构建被告强制答辩制度的思考》,《人民法院报》,2003年1月第10期。
4.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李国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6.毕玉谦:《民事证据原理与实务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7.《奥地利民事诉讼法》,1983年。
8.白绿铉译:《日本新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9.徐昕译:《英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总共12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