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产关系视野中的犯罪学/孔一(5)
图4:三变量的相互作用模型
2·3·12
123·13
12 1 13
2 3
23
1·23
显然依赖于个体知识经验和逻辑推理的人文主义方法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是难以应对的。而实证主义方法特别是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因素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的建立和完善为建立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之间的有效联系提供了可能。因此,犯罪学引入实证方法特别是多变量分析方法是改变其封闭停滞状态的唯一出路,而由此建立的开放的犯罪学会提供给公众和研究者新的问题和有说服力的解答。
四、谁在研究犯罪与谁需要犯罪学
前文已经谈到是人类固有的探知欲和减少犯罪损失增进人类福利的诉求产生了对犯罪学的基本社会需求。我们再进一步探讨犯罪学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及其关系。犯罪学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是犯罪学研究者和司法实践部门,但是在我国,实践部门和理论界的隔阂一直很深:实践部门认为理论界不切实际、书生气十足,理论界觉得实践部门知识能力有限、难懂金玉良言。这就使出现了“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景象,犯罪学研究成果束之高阁或成了只是“圈内人”相互把玩的欣赏品有的甚至干脆玩起了局外人看不懂的自命清高的“文字游戏”。实践部门因为缺乏足够必要的理论指导,而采用了许多过度或不当的犯罪控制策略。一方面实践部门并不依赖或看重犯罪学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研究者并不急于把自己的主张付诸于实践。研究者虽然也关注犯罪斗争的社会实践,但其产品主要在学术圈子里流通因此其理论性和创新程度是评价产品品质的主要标准,而不是以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为评判依据。一些研究者置犯罪学是事实科学之事实于不顾,不参与犯罪控制实践不接触犯罪人而研究书本上的犯罪问题。许多成果除了帮助写作者提高职称外并没有太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当然这些研究当中也有少数推动了犯罪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如储槐植教授的“犯罪场论”, 皮艺军教授的“本能异化论”, 即便是这些有一定影响的理论的概念、变量、假设、命题以及解释的广度、解释的精确度和结构的简练程度 仍有待于进一步推敲。理论者实践者只有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研究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制定出包含有犯罪学科学见解的社会政策、刑事政策, 才能使犯罪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犯罪预防效能减少犯罪控制成本节约社会资源。
总共8页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