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揭开证券欺诈的神秘面纱/祝尔军(9)
  (一)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在证券发行和交易过程中,证券发行人、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投资者、证券交易服务机构等民事主体,因违反法律或者证券发行、交易合同,不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或者侵犯其它主体的合法证券权益,而必须承担的相应的民事法律后果。例如根据公司法第207条之规定,制作虚假的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发行股票或者公司债券的,责令停止发行,退还所募资金及其利息。再如《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第23条之规定,实施欺诈客户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修理、重作、更换;7)赔偿损失;8)支付违约金;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原则上讲,这十种民事责任方式均可适用于证券欺诈时的民事责任承担。投资者除了按照证券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证券欺诈行为者承担民事责任外,完全可以依照《民法通则》之规定,要求其承担其它形式的民事责任。
  要求证券欺诈行为者承担民事责任须符合以下条件;1)有受害者的损害事实;2)有证券欺诈行为;3)能够证明损害事实是由证券欺诈行为所引起,如果受害者的损失是由市场上其它因素引起的,就不能要求行为人赔偿,否则不符合公平原则;4)证券欺诈行为者具有实施证券欺诈的主观心理态度即故意或者过失,如果是不可抗力或者意外事件,行为人就不负民事责任。
  (二)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证券欺诈行为者所必须承担的、证券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各种行政处罚措施。行政处罚由国家有关主管机关作出,在我国一般是指中国证监会,另外还有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局等国家机关。例如,根据公司法第207条之规定,制作虚假的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发行股票或者公司债券的,处以非法募集资金金额1%以上5%以下的罚款。
  根据《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以及《证券市场禁入制度暂行规定》之规定,对证券欺诈的行政处罚种类主要有:1)单处或者并处警告;2)责令退还非法所筹款项;3)没收非法所得;4)罚款;5)停止或者取消其发行证券资格;6)限制或者暂停其经营证券业务、其从事证券业务;7)撤销其证券经营业务许可、其从事证券业务的许可;8)宣布为市场禁入者等等。


总共11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