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争议处理的若干问题/何宁湘(16)
对于仲裁证据种类与范围可以相对民事诉讼举证适当放宽,但应当符合《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便与在仲裁后可能当事人提起的民事诉讼举证接轨和保持一致。仲裁机构不宜在仲裁证据规定中对"新证据"进行规定。举证期限应当限制在仲裁第一次开庭前届满,其前提是仲裁证据规定中必须明确界定"仲裁第一次开庭前",并规定在仲裁第一次开庭后提交证据的,仲裁庭不予以接收和不组织质证。
对于是否进行当事人交换证据或开庭前举证期限,仲裁庭可以召集当事人协商,当事人协商的举证期限应当约定为被申诉人签收应诉通知书之日起的30日内,证据交换应当在约定举证期限届满前进行。约定举证期限届满后,当事人不得再行举证。当事人对举证期限和证据交换不协商或协商不成的,仲裁庭不得另行规定举证期限和组织证据交换。
人事争议仲裁过程中的调解。人事争议仲裁过程中应当贯彻调解原则。人事争议仲裁调解应在仲裁开庭前以及仲裁辩论结束后进行。对于当事人提出的申诉属于符合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受案范围但不属于人民法院人事争议案件受案范围的,仲裁机构只能作出调解书而不能作出裁决书。
在目前人事制度改革与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实行以及实际运行时间不长的情况下,人事争议仲裁庭应当实行合议庭制,而不宜采用独任制。
八、人民法院对人事争议案件的受理
人民法院依据法释[2003]1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各地省高院的司法文件规定,应当说对人事争议案件的受理是严格的,与没有太大问题的。但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不少人事争议案件受到基层人民法院的不予受理,致使人事争议当事人失去了司法救济的途径与机会。
发生这样的问题,大致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当事人自身原因;2、事业单位的原因;3、人民法院的原因。当事人自身的原因主要出自:(1)申诉请求不属于人民法院人事争议案件的受案范围;(2)在仲裁机构裁决后超过十五日期限提起诉讼;(3)申诉人不属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事业单位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单位是事业还是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属性没有确定,或者具有双重事业与企业双重属性,甚至有的单位,如律师事务所,既不属于事业也不属于企业。(2)属于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范围内的争议,单位却以其他方式进行处理,所形成的争议表面上看不属于聘用合同争议,导致人民法院在审理争议内容时无法判别。
人民法院方面的原因主要发生在:将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不予受理通知书》或《不予受理决定》与司法解释第二条"当事人对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的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所作的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不服" 规定中的"仲裁裁决"分离,认为《不予受理通知书》或《不予受理决定》不是"仲裁裁决",故不予以受理。进而有的人民法院,甚至是省会城市的中级法院,虽不将《不予受理通知书》或《不予受理决定》与仲裁裁决分离,却机械地、变相分离地认为"人事争议仲裁"是诉讼的法定前置程序,必须由仲裁委员会作出实体裁决,未经实体仲裁前置程序的人事争议案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而《不予受理通知书》或《不予受理决定》属于程序性的,非实体裁决,故不予受理。
总共2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