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之争/温跃(31)

3.2 违法性认识问题。
3.2.1 陈璇教授认为,二元论对故意体系定位所做的变革 ,会对教义学问题产生实质性影响 :由于故意前移至构成要件阶段 ,原本属于故意内容 的违法性意识仍留守于责任阶层 ,故违法性错误 (或曰禁止错误 )便不再影响故意的成立。

3.2.2 如果在故意的定义中放入违法性认识或把违法性认识作为故意的必要前提,那么这种故意就是具有主观恶性和对法律秩序的挑战, 因而具有可谴责性和可归责性、可罚性,不论行为无价值论把故意放在不法阶层,还是结果无价值论把故意放在有责性阶层,那么欠缺违法性认识就阻却犯罪故意;如果同时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则不阻却过失,成立过失犯。如果不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或该罪名没有过失问题,行为不具有非法性。

3.2.3我国立法中,故意的定义包含违法性认识的,在假想防卫中,行为人存在认识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而出手伤人,行为人不具有违法性认识,因此,行为无价值论认为行为人没有犯罪故意,阻却构成要件符合性,如果不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或该罪名没有过失问题,其行为没有违法性,用不着进入有责性阶层探讨罪责,不成立犯罪,如果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且该罪名处罚过失,成立过失犯。结果无价值论认为故意等主观要素不在不法阶层讨论,欠缺违法性认识不影响不法的认定,根据法益是否受到侵害认定是否存在不法,如果存在法益侵害,认定行为不法,在有责性阶层因欠缺违法性认识,行为人不具有对抗法和秩序的意图,阻却故意和有责性,不成立犯罪,如果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且该罪名处罚过失,成立过失犯。换句话说,在中国的刑法立法框架下,违法性认识,对于行为无价值论来说,是故意要素;对于结果无价值论来说,责任要素。两者的争议是由于主观要素在阶层论体系的位置决定的,体系性推论导致的差异,没有对错是非可言。

3.2.4劳东燕教授认为:“违法性认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其究竟是故意要素还是责任要素,而是何种情况下对行为人不予追究才是妥当的。学界的重心应放在此类制度技术或裁量机制的构建或完善上,而不是对违法性认识在犯罪论体系中的位置问题坐而论道。”我完全赞同劳东燕教授这个观点。同时,我也赞同车浩教授的观点:在 “不知法者不免责”与“不知法者不为罪”二元对立中二选一是错误的思路,不知法者未必不免责,不知法者也未必不为罪。本文是讨论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之争,所以,我上面讨论两者在违法性认识上的差异,下文简单讨论违法性认识问题的一些技术问题以判定违法性认识错误对故意或罪责的影响,毕竟这部分不是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争议的主战场。


总共48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