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温跃(20)

3.8.3.4 Roxin教授认为:“行为人扣留了正向一位在水上漂流的人流去的橡皮艇或者狗,而那个本来会得救的被害人现在却因此被淹死了。或者:有人毁掉了能够拯救另一个人的唯一的药;有人割断了救火队本来可以用来扑灭大火的消防水龙。这些案件的共同之处在于,当这个他所阻止的因果过程本来几乎一定会阻碍这个符合行为构成的结果。当一个人泼洒了一份救命用的血清,但是,“这份血清反正在前往救护就要死亡的乙的飞机上,就已经因为温度的影响而被毁坏了”,这样,这个实施行为的人因此就不是原因。” (Roxin《德国刑法学总论1》P169)我认为Roxin教授把能够有效阻止原先的因果进程的介入因素称为“原因”。所谓有效阻止是指:几乎一定会阻碍。在有效阻止原先的因果进程下,原先的因果关系得以“中断”。这种对原先因果关系的中断的思路面临下面的困境。

【案例】李四在人行道上放置物件导致张三绕道快车道上行走,被路过的汽车撞死。如果张三在原来人行道上行走,不会被路过的汽车撞死。李四在人行道上放置物件导致原来的因果流程发生改变,张三的死因是被汽车撞死,李四的行为不是张三的直接死因或合法则死因,但李四是否应该对张三的死亡承担责任?李四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吗?当介入因素改变了原先的因果流程后,就应该把结果归责于介入因素吗?因道路临时施工拥堵,一辆公交车被迫绕道,被流星砸中造成全车乘客死亡。道路临时施工导致原先的行车路线发生改变,原先的因果流程改变了,全车乘客死亡的结果应该归责于临时施工者的行为吗?由此可见,Roxin教授主张的介入因素“有效阻止”原先因果进程就中断原先因果关系的规则,就他所举案例来看还是比较合理的,一旦更换其他案例,就显得荒谬了。

【案例】 张三持上膛的手枪闯入其前妻李四住所,意图杀死李四。在两人厮打的过程中,李四自己不小心触发扳机遭枪击死亡。问题是,李四的死亡与张三的杀害之间有无因果关系?笔者持肯定回答。这是因为最早出现的实行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概率本身就非常高,而介入因素只是与最初的实行行为相伴随发生,虽然被害人死亡的结果直接是由介入因素造成的,但还是应将死亡结果归属于最初的实行行为。故D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张理恒《刑法上因果关系理论的梳理及案例检视》)我认为这个案例根据介入因素是先前行为“相伴引发”的行为而认定因果关系没有中断,但仅仅凭借介入因素是前行为相伴引发的,而不能肯定得出因果关系没有中断。比如,张三为了杀人而购置了毒药,并且将毒药放在了自家卧室的橱柜里边,孩子将毒药拿了出来并且误喝了毒药而死亡。孩子喝毒药的行为可以看成是张三购买毒药和放置毒药“相伴引发”的,但山口厚教授认为张三的行为不是杀人的实行行为,孩子的死亡结果不能归属于张三。(山口厚:《刑法总论》第2版P49)


总共9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