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
>>
法律论文资料库
>>全文
温跃: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温跃(22)
3.8.3.6上述学者是把偶然事件定义为对必然性的无知,这种过于哲学化的决定论立场并不能解决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中断问题。当然,还有一种哲学化的立场就是:万事万物都是偶然的,所谓必然性、科学规律等不过是“假说”“猜想”,是人类思想对混乱的外部世界的拟制、规制。这种带有康德学术痕迹的观点据说得到了微观世界测不准定律的支持。但这种偶然性世界观把所有介入因素都看成是“偶然事件”,如果因此得出所有介入因素的情形下都中断“因果关系假说”,也显得过于草率,毕竟有些情况下人们不认可偶然介入下,原因果关系发生中断,比如,大阪南港案。
3.8.3.7因此,有些学者思索着重新定义“偶然事件”,他们想到了“反常事件”、“异常事件”、“小概率事件”这类的语词。“小概率事件”这种说法看似以概率论和统计学为背景,很具有忽悠性,好像能够从数学上给出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值,因而能够区分小概率事件与非小概率事件,这样如果介入因素是小概率事件,那么就能够得出结论:这个小概率事件中断了原先的因果关系。问题是:尽管我们在生活中会对一些事件的发生有“异常”“反常”“小概率”的直觉,但是在数学上是不可能给出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值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依靠直觉、常识和共识来判定一个事件是否属于“反常事件”、“异常事件”、“小概率事件”的。法庭审判中,不可能先算出事件发生的概率值,然后判断某一事件是否属于小概率事件、反常事件或异常事件,然后得出是否中断原先因果关系的结论。比如,你不可能用概率论计算出张三打伤李四,李四被送往的那家医院失火的概率值大小。你也无法给出冰天雪地里你把一个人衣服剥光赶其下车,他会坐在冰天雪地的道路中间呼救而被过往的超速车辆撞死的概率值。
3.8.3.8很多人不谋而合地想到了“不可预见性”这个概念,用“不可预见性”来定义“偶然事件”、“异常事件”或“反常事件”。这条思路被日本刑法学者玩到了极致,形成了所谓的“相当因果关系理论”。
4. 相当因果关系理论述评
4.1 早期的相当因果关系是受概率论启发的,或者说是企图把概率论运用到法律的因果关系认定中的。生理学家von Kries 在1880年首先提出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他认为概率概念能够适用到法律中。他主张必须把客观概然性和主观概然性加以区别,因为客观概然性是独立于我们认识之外的事件之间的联系。von Kries认为:如果而且只在-个既定的偶然事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它才是损害的相当原因:(1)它必须是这一损害的一个必要条件;(2)它必须极大地“增加了这一损害发生的“客观概然性”。
总共9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
>>
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