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跃: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温跃(26)
【案例】被害人为躲避强奸,而从被告驾驶的汽车上跳下,导致身体受伤。1971年英国上诉法院法官史蒂芬斯在审理此案时发表了如下意见:如果危害后果是“被告所言所行的,当然后果,也即这种结果可以作为其所言所行的后果而予以合理的事先预见”时,被告就应对此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被害人的行为是如此的‘愚笨’或者如此地不可期待,以致不但侵害者无法实际预见,而且任何正常人都无法预见时,那只能从非常遥远和不真实的感觉上说此结果是侵害者造成的结果,实际上它是由于被害方实施的而为他人无法正常预见的自愿行为所造成,因而就中断了侵害与危害或者伤害之间的因果链条”。(迈里斯·柯里蒙那著:《刑法》)
【案例】张三强奸李四,李四事后自杀而死。一般认为李四的死亡是张三不可预见的。如果张三事先知道李四是传统女性,对贞操极为重视,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这时张三还强奸李四,李四自杀死亡,李四的死亡就属于张三应该预见到的了,因此,张三的强奸行为是李四死亡的原因。
【案例】张三开车撞伤李四,把李四抱到路边,不可能被后车撞到的地方,发现李四只是腿部受伤不能动弹,张三逃逸。一只路过的熊把李四吃了。张三无法预测到会有熊吃掉李四,熊的出现是异常的不可预测的事件,按照相当性因果关系,熊的出现中断阻却了张三的因果关系,且张三造成的李四的伤不是致命的(不同于大阪南港事件),所以,张三不对李四的死承担责任。
4.12中国学者中有人把“相当”解释成“差不多等同于”“可视为”的含义,即行为与结果之间本来没有法律上因果关系的或无法判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但由于“某某”因素的考虑,“可视为”存在因果关系,或“差不多等同于”存在因果关系。这是对相当因果关系说的最大最可笑的误读。“在对污染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判断时,科学技术、知识层面的限制因素占比较大,从而导致司法机关仅能依据事实推定和司法推定方法,其在证明效果上只能达到相当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对于污染环境行为与污染环境的结果二者之间只能就可能性的正向判断,在污染行为为污染环境结果之必要条件时具有提高其可能性的作用,便可据此认定存在相当因果关系。”(阳姗《污染环境罪因果关系认定问题研究》)
4.13 “相当因果关系说”的理论困境在于:有些案例行为人是否应该预见到结果是不明确的。美国警察在高速公路上追击交通违章的车辆时,应该预见到会出人命吗?如果违章驾驶员逃跑时撞车或翻车死亡,是否该归责于警察在高速公路上的玩命追击?我国一个看守所关押的犯罪嫌疑人逃出看守所,警察出动追逃,犯罪嫌疑人逃到看守所旁一条小河边时跳入水中游向对岸,可惜其水性不好,淹死了。追击的警察应该预见到逃犯会跳入小河吗?我觉得应该能够预见到。根据可预见说,如果应该预见到逃犯会被淹死,其追逃的行为就应该对逃犯的死亡负责,或者说逃犯的死亡应该归责于警察的追逃行为。但这个结论是很难被人们接受的,如果警察追逃时要承担这样的责任,那么中国的警察和美国的警察都不会去追击逃犯了,因为法律风险太大。被告人试图把追捕自已的警车甩掉,就用自已吨位较大的汽车撞击警车以使之瘫痪。他认识到警察会出人命事故的可能性。他虽然不希望这个结果发生,但还是按照计划实施了自己的行为,因为他无论如何也要摆脱警察的追捕。(Roxin《德国刑法学总论1》P308)德国法院判决行为人是间接故意,问题是如果美国警察用警车撞击嫌疑人车辆导致嫌疑人死亡,是否也是间接故意杀人?
总共9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