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
>>
法律论文资料库
>>全文
温跃: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温跃(46)
5.14.4 结果回避可能性的反例
【案例】张三在工厂时被发生的火灾烧死,如果有证据证明如果张三那天返回家中而不在工厂里,也同样会被家里发生的火灾烧死。张三的死亡具有不可回避性,工厂的放火者就不要对张三在工厂火灾中被烧死承担责任吗?行为的结果不可回避时,行为不可被归因或归责的规则显然是有问题的。张三说:“尽管我杀了李四,但我不杀李四,王五也会杀李四的,假设事后查明王五确实要杀李四。因此李四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不能把李四是死亡归因或归责于我。”我认为结果规避可能性理论必须加以限制:该规则只能适用于不作为犯罪的抗辩,即如果我作为了,也不能避免结果的出现。对于作为犯,不能以结果规避可能性理论抗辩:不能说即使我不杀张三,李四也会杀张三的,所以张三的死亡不可归责于我。
5.15客观归责论的危险降低规则
5.15.1 【案例】张三与家人午休时发生煤气泄漏,恰好的仇人路过家,出于对张三的仇恨,拿起一块砖头向张三家窗户上砸去,结果碰坏了窗户玻璃救了—家。李波认为该案件之所以不构成风险降低,是因为对于张三家当时所处的危险境地缺乏认识,对自己所砸的是家的玻璃具有认知这一认识上的差异决定了砸玻璃的行为不是降低风险的行为,而是升高风险的行为。换言之虽然砸玻璃降低了—家煤气中毒的危险但这一客观事实根本不影响将仇人的行为定性为毁坏财物的行为。(李波《论制造法不容许的风险》)。许玉秀认为行为人的特别认知的确可以决定行为的不法。不可能纯客观地判断实行行为,而必须联系行为人的认知状况。(许玉秀:《当代刑法思潮》)
5.15.2 客观归责论的危险降低理论要求行为人对风险降低的行为有主观认识和目的,否则不构成风险降低。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想降低风险,但客观上其行为没有降低风险,那么不符合降低风险的规则。因此,所谓的降低风险是事后的判断,根据结果的危害性进行的判断。因此,所谓的降低危险或降低风险,只不过是减轻了结果的危害性。当一个行为主观上想减轻结果的危害程度,客观上确实减轻了结果的危害程度,尽管其行为符合构成要件,满足实行行为的要求,但是按照客观归责论否定其构成要件的符合性和实行行为的符合性,从而不可把结果归责于这个行为。降低危险理论的操作方法是:如果没有行为人的降低危险行为,其结果的危害性会更大。这是一种假想结果会更加严重的情形。降低危险规则实际上的鼓励人们去实行减低损害结果的行为。如果行为并没有减低损害结果,而是与损害结果同等程度,那么相当于替代了原侵害行为,能不能使用减轻危险规则使其避免归责?我同意客观归责论的观点:只要介入因素不增加风险就可以免除被归责。
总共9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
>>
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