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温跃(5)
如果A则B,当人们确信A是B的原因时,即是指如果再次A,那么依然有B,现象B就会出现,人们把现象A称为现象B的原因,或者说把现象B看成是现象A的“产物”、或“作品”。从归责角度,把作为结果的现象B归责于行为A。人们是如何认定现象A是现象B的单一充分条件的?对于没有介入因素的直接因果关系来说,人们广泛地依靠“共识”和直觉确认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即确认现象A是现象B的单一充分条件。在常识的世界里,人们存在大量的关于单一充分条件的“共识”,以至于这种共识形成了人们生活的常识和直觉,在诉讼中对此根本就不存在争议。比如,张三对着李四头开了一枪,张三的行为是李四死亡的原因。比如,张三把李四从三十层楼顶推下去,张三的行为是李四死亡的原因。比如,张三偷了李四的电视机,造成了李四财产损失,是李四财产损失的原因。Hart 认为“那些需要用以支持特定因果关系陈述的那些通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来源于日常经验的起码常识。这些通则关注的是撞击、打击、机械运动所产生的结果,它们如此深深地根植于我们对总体自然观之中,以至于我们在陈述因果关系时,几乎不会把这两者当作相互分离的因素。”((H. L. A. HART AND TONY HONORE《法律中的因果关系》P14))当然,缺乏“共识”或直觉无法判断时,提交给“专业人员”进行“鉴定”,以确认因果关系是否存在。除了依靠专业人士的“鉴定”外,就是依靠常识和直觉了。由此可见,来自常识和科学鉴定权威的“共识”是人们判定单一充分条件的直接因果关系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2.7.3对于上述这种直接因果关系案例,即其中没有其他介入因素加入而产生后果的情形,不需要用如果非A则非B的公式进行思想实验来检验所谓“事实因果关系”是否存在。当人们确认了现象A是现象B的充分条件后,人们就能够得出现象A是现象B的原因这个结论。在此,人们完全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地提问:如果张三不对着李四头开枪,李四是否还活着?这种平行世界假设的提问,实际上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除了张三会对李四头部开枪外,其他人比如王五也能够对李四头部开枪。当人们说张三对李四头部开枪是造成李四死亡的充分条件的原因时,并没有对王五是否会向李四头部开枪做出判断。换句话说,没有排除王五会向李四头部开枪造成李四死亡的可能性,因此,如果张三不对着李四头部开枪,李四是否还活着?这种提问的正确答案只能是:李四有可能还活着。换句话说,张三对着李四头部开枪是李四死亡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问题是只要能够确认张三对着李四头部开枪行为是李四死亡的充分条件,就能够得出张三的行为是李四死亡的原因了。这里何必要再次确认张三开枪的行为是否是李四死亡的必要条件呢?即何必要确认非A则非B成立呢?


总共9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