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
>>
法律论文资料库
>>全文
温跃: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温跃(56)
【案例】行为人与女性一起在酒馆喝酒后,将枪放在汽车的前面,当他不在车上时,该女性用枪自杀。Roxin教授认为,不处罚关于过失的自杀,根据的是关于自杀的特殊立法理由,由德国刑法第222条(过失致死)的规范的保护目的加以否定的。Roxin教授的意思是德国刑法第222条(过失致死)的规范的保护目的不包括过失提供条件给自杀者。
5.19.2 童德华博士将客观归责理论的本质界定为:在肯定条件说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存在的基础上,借助规范保护目的限定因果关系范围。我认为在判定危险是否实现的问题上,客观归责论借助规范保护目的来限定因果关系或归责的范围,本来是很好的思路和做法,能够防止以行为违法而直接归责,归全责。其实,很多罪名中,行政法规的违反是构成要件的客观要求,但不是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都能被归责的,比如驾驶无牌车辆违反行政法规,但这个违法行为与交通事故的造成的危害后果不产生归因或归责问题。超速固然会产生不被法允许的危险,但旁边车辆驾驶员被你的超速行为吓死了,不能把死亡结果看成是超速造成的危险实现了。换句话说,客观归责论借助规范保护目的来限定因果关系或归责的范围是非常正确的做法。脱离规范的设计目的,仅仅用违法行为就实现归责了,这是荒谬的,我国处理交通事故时惯常这种操作模式。我认为Roxin教授紧扣刑法罪名的条文的目的和适用范围来限制把结果归责于行为的做法,总体上是正确的。但这种做法也会导致对刑法罪名的条文的设置目的进行牵强附会的解释,有时候看,Roxin教授对规范目的和范围的解释,更像是给出一种价值选择,把价值选择伪装成解释规范条文。Roxin教授认为:“人们不应当把刑法中目的论的解释,就像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生的那样,理解为根据所保护的法益的解释,而是要理解为根据各种行为构成的保护范围的解释。” (《德国刑法学总论1》P201)我认为Roxin教授的意思是刑法中的目的论解释不是根据所保护的法益的解释,而是根据行为构成规范的保护范围的解释。在此,存在浓浓的行为无价值论色彩。
5.19.3客观归责论的规范保护目的的理论其实也不是Roxin教授独创的,而是Hart在六十年代初就表达出来了。因此客观归责论实际上是用危险理论的独特言语方式表达了一大堆收集来的规则,企图解决结果归责于行为的问题。然而他们给出的归责规则多为排除规则,即哪些情形下不能归责。且由于给出的排除规则不够完备,不能说除了上述情形不该归责外,其他情形都该归责。其实,真正重要的问题是:哪些条件或情形下应该归责?在因果关系问题上遇到的各种理论难题,在客观归责论中都出现了,但客观归责论并没有给出更好的解决方式,除了用可预见性等传统处理方式外,就是巧妙地回避了问题而不是解决了问题。
总共9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
>>
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