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温跃(6)

2.7.4刑法学界从1858年开始就一根筋的认定必要条件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存在,而无视充分条件确认因果关系的存在是自然科学界的惯例。尤利乌斯·格拉泽在1858年写道:“对于因果关系的考察,存在着一种可靠的支撑点:人们试图在事件的总和中想象所谓的发起者是完全不存在的,然而,只要证明了结果仍然会出现并且中间原因的次序仍然存在着,那么就可以确定,这个构成行为及其结果是不能追溯到这个自然人的影响上去的。相反,如果表明,一且可以想象在事件发生的地点,只要这个自然人不存在,这个结果就根本不能出现,或者,它将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出现,那么,人们就应当能够以完全肯定的理由宣布,这个结果是由他的活动的作用产生的。”刑法学界的这个乌龙起因于对逻辑学的误解。当人们到达案发现场,查清了张三对着李四的头开了一枪,李四死亡了。在人们通过常识就知道张三对着李四头开了一枪的行为是李四死亡的原因后,故弄玄虚地想表明张三的行为与李四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此提问:如果张三不开这一枪,李四是否还活着?如果在平行世界里能够想象到李四还活着,那么张三的行为与李四的死亡之间就有了因果关系。在想象的平行世界里,既然没有张三这一枪,那么李四显然还是活着的。这样一来,公诉人就在法庭上通过平行世界的假设认定了非A则非B,从而认定张三的开枪行为与李四的死亡之间具有了因果关系。其实,这种搞笑的平行世界假设认定的必要条件关系,是以张三的开枪行为是李四死亡的充分条件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只有先确认了张三的开枪行为是李四死亡的充分条件,才能够提问:如果张三没有开枪,李四是否还活着?这是明知故问的提问,其答案:“李四还活着”的前提是已经确认了张三开枪行为是李四死亡的充分条件。如果对现象A是否是现象B的充分条件都没有搞清楚,那么在法庭上是得不出非A则非B的结论的。比如,张三给了李四一种药让李四服用,几个月后李四生出了个畸形婴儿。在专业人士没有查清张三给的药是否是李四产畸形婴儿的充分条件原因时,控方就不能在法庭上主张如果李四没有服用张三给的药,就不会生产出畸形儿。如果李四没有服用张三给的药,是否会生产出畸形儿的思想实验是无法进行的,只有在确实已知张三的药会造成畸形儿情形下,才能够进行李四没有服用张三的药,李四会不会生产出畸形儿的思想实验。由此可见,所谓的平行世界的必要条件假设思想实验不过是个幌子,其前提是已得到如果A则B成立后,才能够进行这种思想实验:假设非A存在,询问非B是否存在?如果在思想实验中得出非B不存在,那么就会说A是B的必要条件,然后装神弄鬼地得出A是B的“原因”的结论。其实,如果人们已经知道了如果A则B成立,即已知A是B的充分条件了,就可以直接得出A是B的原因结论。这个思想实验(假设非A存在的,询问非B是否存在?)完全就是多余的,因此,这种探寻因果关系的方法是装逼的,也是对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的无知导致的笑话。


总共9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