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温跃(60)

6.4 我国有学者给出了“危险现实化理论”的判定标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
6.4.1 危险的现实化的判定标准之一:介入因素对于最终结果发生的“贡献度”较低,未能给最终结果带来任何实质性变化或未能阻止最终结果发生,原则上无论之后的介入因素如何,无论行为人对介入的预测可能性有多少,均肯定危险的现实化,认定具备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刘冕、康均心《刑法因果关系的立场本质和判断方法》)我认为这个危险现实化的判定标准实际上是否定相当因果关系说的预见标准说,主张按照行为的原因力大小,行为对结果的贡献度来认定介入因素是否中断因果关系。即:当介入因素对结果的贡献度很小或可以忽略不计时,认为先前行为对结果的因果关系链没有中断,先前行为是结果的原因。“危险现实化说”似乎用客观归责论的“危险理论”的术语来表达“原因说”,回到了用原因力的大小来认定因果关系的套路。

6.4.2 危险的现实化的判定标准之二:若最终结果的直接原因来自实行行为之后的介入因素的场合,即介入因素对于最终结果发生的“贡献度”大,就不能认为是实行行为的危险性直接现实化为结果,而是实行行为的危险性以介入因素为媒介间接地现实化为最终结果,此时只有实行行为人对介入因素有预测可能性,才能够肯定因果关系成立。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原因说的“原因力大”和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具有可预见性”结合的产物。问题是:当介入因素对结果的贡献度大到什么程度时,就可以启动相当因果关系的预见说来判定因果关系成立,从而认定实行行为人的危险现实化了?


6.4.3 危险的现实化的判定标准之三:如果介入因素引发的结果并非其自由选择的产物,或者作出相应选择的自由程度较低以致难以将之评价为基于自由选择的结果时,介入行为处于实行行为人创设的风险的延长线上,进而肯定介入行为直接引起的结果是实行行为创设的危险的间接的现实化。(蒋太珂《危险现实化评价的类型构造》)我认为这个判定标准实际上是英美法系的非独立介入而不中断因果关系规则的翻版,只不过用客观归责论的术语“实行行为创设的危险的间接现实化”来表述出来而已。问题是:当介入因素是故意、自由的行为时,实行行为创设的危险是否现实化?当中国学者们为危险现实化理论寻找判定标准或路径时,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不做体系性思考,论文中随便拈几条规则,随后就启动对“危险现实化理论”的顶礼膜拜仪式了。

6.5井田良教授给出了几条危险现实化的判定规则:
一、行为后的介入情事即使有高度异常性,但若实行行为形成了死因等,能够肯定行为的危险现实化(危险的确证)的关系,则能肯定法的因果关系(→大坂南港事件);


总共9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