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温跃(64)

7.7 我国传统四要件刑法体系中,存在一个部分叫做“错误论”,用以讨论各种认识错误问题,包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当然其中还混杂中不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的对象错误和打击错误问题和没有达到犯罪目的的未遂问题和超出犯罪目的的结果加重犯问题。因此,错误论是个极其混杂的理论,在传统四要件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也不明确,可以看成是传统四要件理论的“杂篇”“外传”,当然,其中讨论的问题有些是很重要的,只是传统四要件理论体系缺乏修整完善,错误论收集了很多疑难杂症,在错误论名目下专题研究。关于因果关系的错误论问题,刘明祥教授的老文章《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错误》一文值得重视。

7.8 “行为人的行为已经引起预期的危害结果发生,其间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进程,与行为人所预见的有所不同。例如,行为人木想将被害人推到井里淹死,实际上因井里无水,被害人被捧死。二是行为人以为自己当初的行为造成了预期的危害结果,进而实施第二个行为,实际上是由第二个行为一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例如,甲意图杀害乙,用棍棒将乙击昏后,以为乙已死亡,为了湮灭罪证,又将乙投八河中,以致乙被淹死。”(刘明祥《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错误》)我认为所谓的因果关系错误是根据事后查明的真实因果关系来回看行为人行为时的主观意图而认为行为人出现了“错误”。因果关系的错误影响的是主观的故意和过失问题,从因果关系的归责角度看,不存在错误问题,把被害人推到井里的行为,与被害人在井里死亡(不论是淹死还是摔死)的因果关系问题,实际上讨论的是被害人的死亡能否归责于行为人的问题。我认为你有杀人故意,并把受害人推入井里,不论你是想淹死被害人还是想摔死被害人,不论被害人实际上是淹死的还是摔死的,只要被害人在井里因你的推入行为死亡了,该死亡结果就应该归因或归责于你。即使因被害人在井里饿死的,都应该归责于你。Roxin教授认为:“当某甲以杀人的故意向某乙射击,某乙迅速跳开躲过了致命的子弹,但是,他从窗户上掉下去时却摔断了脖子,这时,人们仍然要把死亡本身归责于某甲的故意,只要他原来就想让这个被害人死于自已之(某甲的)手。根据规范的标准,某甲的杀人计划还是成功了。”

7.9“甲对乙胸部连刺几刀后,以为乙已经死亡,接着肢解“尸体”,予以隐藏,实际上,乙是在被肢解的过程中死亡的。在此之中,就很难说哪几刀是杀人行为,哪几刀是处理尸体的行为。如果把前几刀认为是杀人未遂,后几刀视为过失杀人,则显然是荒唐可笑的。”(刘明祥《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错误》)我认为张三打李四后认为把李四打死了,用麻袋装好李四丢人河里“抛尸”。后查明李四死于淹死。把这种案件分为两个行为,杀人行为和抛尸行为,这是张三的主观角度看的。柏浪涛教授认为是故意杀人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数罪并罚。我认为柏浪涛教授的观点是错误的。抛尸时如果确实没有认识到李四还没有死,也不该认识到李四没有死,那么张三的抛尸行为就不是过失行为,而是意外事件。退一步即使抛尸行为是过失犯罪,那么与之前的杀人行为也是相关联的行为,应该是牵连犯而不是数罪并罚,为何柏浪涛认为要数罪并罚,是因为按照牵连犯只是从一重罪处罚,因此按照故意杀人未遂处罚,而李四明明死了,张三却按照故意杀人未遂处罚,理由是张三对因果关系发生了认识错误,所以定罪量刑就很轻,这显然荒谬。其实,张三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对案件的归责问题没有影响。张三实施了两个行为:杀人行为和抛尸行为,李四死于张三的行为(抛尸行为),杀人行为和处理尸体行为有时不能够分开的,比如,刘明祥教授举例中的受害人是在被肢解的过程中死亡的情形下。因此,李四的死亡能否归责于张三的行为?把张三的行为看成是两个行为还是一个行为,不重要,关键是李四死于张三的行为。是张三的几个行为,还是张三一个整体行为,对于李四死亡的归责来说都不重要,反正李四死于张三之手。张三发生认识错误,把自己行为分为杀人行为和抛尸行为,对于被害人李四的死亡的因果关系认识错误,这都不影响李四的死亡是由张三的行为造成的,而不是其他介入因素造成的,因此,李四的死因归责于张三,张三故意杀人既遂。正如,张三把李四推入井里,误以为淹死李四,其实李四是被摔死的,张三对李四死亡的因果关系认识错误,不影响李四的死亡归责于张三,张三故意杀人既遂。所谓“认识错误说”实际上是认为行为人不该犯这个错误,行为人应该预见到李四没有死亡而抛尸,有过失。大多数情形下,行为人确实认为被害人已经死亡,这里不存在过失问题,不存在应该预见而没有预见或预见了过于自信的问题。因此,“抛尸”行为绝不是过失犯罪,在此认识错误也不能归结为行为过失。如果抛尸等处理尸体行为不成立另一个独立的犯罪,那么处理尸体行为就与杀人行为看成一个整体的犯罪人的行为,这个行为组是受害人死亡的直接原因,行为人是故意杀人既遂。处理尸体行为可以看成是行为人实施杀人行为后的自己的介入行为,这个行为是行为人之前行为的延续行为、被引发行为,该介入行为不中断先前行为的因果关系链,对于同一个人来说,自己的后续行为是否中断自己的前行为的因果关系,是无意义的问题,因为结果归责的主体没有发生改变,除非后续行为触犯了另一个罪名。如果处理尸体行为行为独立构成另一个罪名,比如放火烧“尸体”成立放火罪,那么可以看成行为人张三故意杀人未遂和放火罪既遂,数罪并罚。李四的死亡结果归责于张三的放火罪。由于“抛尸行为”不是过失行为,不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所以,不该把杀人行为和抛尸行为分成两个行为处理,而是应该看成故意杀人的整体行为,认定行为人故意杀人既遂,不是故意杀人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的数罪并罚。


总共9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