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跃: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温跃(85)
【案例】英国的Benge案(1865)中,某铁路段的工长张三由于过失而错误地安排某段铁轨移开,火车司机李四因没有认真履行观察义务而没发现铁轨已被移开,结果导致事故发生。法庭认定,尽管司机李四的过失和事故发生具有重大关系,但工长张三并不能因此而逃脱刑事制裁。在实质且正在发生效力的原因标准之下,核心的问题就是被告行为对损害后果发生的作用是否足够充分以至于可以公正地让他对该损害后果负责。可是,充分到什么程度?英美法系在这一点上明显是含糊不清的。只要被告人的行为对结果发生具有实质作用且在结果发生时仍在发生效力,该行为就是结果的近因,至于是否有其他因素对结果发生作出了更大的贡献,则在所不问。对于火车出轨,张三移开铁轨的行为和李四疏于观察的行为都有重大贡献,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微小的失误,因此都属于实质且起作用的原因,李四的行为的介入不中断张三行为的因果关系,工长张三不该逃脱惩罚。
8.12.2 问题是:在同时发生作用的必要条件原因的情形下,行为前存在或行为后介入原因,是否阻断原行为对结果的因果关系?如何确定哪个必要原因或介入因素是“实质而起作用原因”?其选择依据仅仅是对结果事件的作用力或贡献度吗?英美法系的“实质且起作用原因”实际上是回到了“原因说”。很多情形下,众多必要条件原因对结果事件的作用力和贡献度是不可计量、确认和比较的,在这种情形下,如何选择出“实质而起作用原因”?
8.12.3多因一果问题在“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客观归责论”、“危险的现实化理论”和英美法系的“近因说”中都是难点,条件说给出了ABCD等必要条件组成一个充分条件造成结果X的模型,把ABCD作为等值的“原因”看待,从而产生荒谬的结果,这实际上表明“条件说”在处理多因一果问题上的失败。“原因说”企图在ABCD这组必要条件中找出一个能够作为“原因”的选项,从而解决“条件说”在多因一果问题上的困境。把主要原因、具有支配力的原因、优势原因等作为唯一的原因,而无视其他必要条件的存在。换句话说,把多因一果当成一因一果来处理,从而归责。但“原因说”的“有力原因”“主要原因”“最强原因”等给不出明确的判定标准而无法解决司法审判面临的多因一果难题。相当因果关系说在日本发展的如火如荼,用预见可能性来解决多因一果问题,即对介入因素是否可预见来判定前行为和介入因素谁是结果的“原因”,从而实现归因和归责,其实也是把多因一果当成一因一果来处理。在大阪南港案中,日本最高裁判所又回到了在结果中的原因力的大小来判定多因一果的道路,实际上回到了“原因说”。“危险现实化说”实际上还是根据介入因素与前行为对结果的贡献度大小来判定多因一果情形下谁配被称得上是“原因”。英美法系在多因一果问题上引入实质因素标准,根据生活经验和常识判断哪一因素对结果发生起到了实质性作用,只有起到实质性作用的条件才是造成结果的事实原因,其实这明显是回到了一因一果的“原因说”的立场上来了。当然,英美法系的近因说更多地走刑事政策道路来解决困境,比如,蛋壳脑袋规则。
总共9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