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温跃(91)

9.8 因果关系理论实际上是人类的社会进行司法归责以保障社会运行的便利方式或借口,一些因果关系规则是获得社会公众和现今的司法机关认可的,在一些场景下就直接使用这些规则来认定“因果关系”,从而进行司法归责。有些场景下是否机关会根据刑事政策和社会防卫需求选择他们认为是合适的规则来归责,有的时候是根据习俗或情感来创造司法判例来作为今后类似情形归责的根据。

【案例】一个娱乐场所陪酒女工作时被客人灌酒了,夜里回到家里心情很不爽,其男朋友已经睡了,她向男朋友诉说心理不痛快,男朋友没有给予心理安慰只顾自己睡觉了。女人躺在床上想让男朋友抱抱自己,男朋友推开了她。女人爬上窗台从楼上跳了下去摔死。同居的男朋友是否存在照顾防范其自杀的义务?我认为这取决于裁判者对女性的同情程度,这与因果关系无关。说男人没有履行照顾的义务是女人死亡的原因,这是荒唐的。这不是因果关系问题,而是如何看待同居者或夫妻间照顾义务的问题,这本是一个基于社会伦理的刑事政策选择问题。如果惩罚男人,也是他没有履行被刑事政策分配的照顾义务,而不是男人的不作为是女人死亡的原因。女人死亡的原因是自杀。

【案例】张三强奸李四,正好处于李四排卵期,李四因此怀孕了。张三是否应该对李四的怀孕承担责任?人们通常认为张三的强奸导致了李四怀孕。张三的强奸行为是李四怀孕的原因。我认为这个判断标准与蛋壳脑袋规则一样,是出于刑事政策的考量给出的选择,其实女人排卵也是其怀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只不过法院在这种情形下通常认定强奸行为是怀孕的“实质因素”,而无视女人的排卵行为。

【案例】1983年英国上诉法院曾经审理的R v.Pagett案中,被告人将提出与其分手的16岁怀孕女友绑架在一处公寓内,在警察抓捕他时,被告人挟持女孩做为盾牌走到阳台用手枪向警察射击,警察本能还击,结果子弹击中女孩,造成女孩死亡。一审法院判决被告人构成非法持有武器、绑架和杀人三项罪名。被告人对杀人罪判决提出上诉,称女孩的死亡是警察造成的,与他的行为没有因果关系,上诉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Roxin教授的看法是绑架犯创造了一个危险状态,人质的死亡是这个危险的实现。凭什么说绑架罪警察开枪误杀被绑架人是绑架犯创造的危险的实现?我认为把绑架案中警察开枪误杀被绑架人的责任归责于绑匪,是从刑事政策角度考量的,否则今后无警察愿意解救人质,因为参与解救人质的警察面临太大的法律风险。

【案例】被告人张富有在未取得医师资格以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开办医疗机构从事诊疗活动。2012年6月4日,被告人在对有心脏疾患的被害人赵某(男,殁年49岁)进行诊断治疗中,采取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及注射过期的硝酸甘油注射液等措施。上述措施均无效,被害人赵某于当日死亡。经鉴定,被害人赵某符合因患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轻度脂肪心等心脏疾患导致急性心功能衰竭死亡。鉴定意见载明:被害人生前患有心脏疾患是死亡发生的基础;张富有非法行医,盲目治疗、施救与死因二者间虽无直接因果关系,但是张富有的行为客观上一定程度延误了抢救时间,失去了抢救机会,在赵某的死亡过程中负有一定责任,建议参与度为5 0%。2012年8月2日,被告人张富有被抓获归案。我认为在医疗过失的刑案中,医生的误诊和延误抢救与病人的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不仅会出现在非法行医罪中,而且也会出现在医疗事故罪中。医生的重大过失导致病人死亡的案件中,有诊断准确的情形下,治疗手段和方法严重过失导致死亡,还有严重过失的误诊和延误抢救时间问题。误诊是指具有一般水准的医生都应该能正确诊断的,行为人给出错误的诊断,导致病情恶化或延误治疗。延误抢救时间是指建立在误诊基础上的错误抢救行为从而耽误了正确的抢救方式的实施,或诊断正确但操作不规范或不及时,耽误了有效抢救时间导致病情恶化或病人死亡。医生的一般过失的误诊和延误抢救时间,在故意伤害案受害人送医院抢救过程中,不中断故意伤害案犯罪人的因果关系,对于医生来说,也不该承担刑事责任,而医院进行民事赔偿,这种规则的根据是出于刑事政策考量,因为人体内很多机制现代医学都不清楚,所以为了让医生能够人道地抢救病人,对于医生的一般过失不追究刑事责任,否则医疗行业面临强大的刑事责任压力而无人愿意去当医生。但重大过失的误诊和延误抢救时间,中断故意伤害案犯罪人的因果关系,由医生对病人的死亡或病情恶化承担刑事责任。在普通的非法行医案和医疗事故案中,重大过失的误诊和延误抢救时间行为,医生应该被追究刑事责任,医院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总共9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