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换脸犯罪的刑法规制研究/林智明(7)
(三)从社会后果的角度“AI换脸”犯罪须进行刑事规制
尽管AI换脸可以在游戏娱乐等方面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新奇感与生活乐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社会容忍度、但AI换脸的实际应用却不停留于搞怪开玩笑,其从一开始就在滥用与非法牟利的驱动下广泛用于色情行业。[ 参见郭洪平:《AI换脸,不是想换就换》,《方圆》2023年第7期。]在AI换脸侵害个别人信息、肖像与名誉的情况,受害者利用民法上的侵权责任要求侵害人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删除网上虚假视频即可。此时AI换脸仅发生针对个人发生民事责任上的法律意义,用民法手段即可实现司法保护。但随着网上传播的加剧,虚假视频对社会产生了公开的影响,严重地损害了受害者甚至是大多数受害者的合法阿权益,产生了因侮辱诽谤自杀、骗取巨额财产等社会后果,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发生剧烈的冲击,造成了严重与恶劣的影响,AI换脸就变成了刑法的问题,需要动用刑事与刑罚手段来加以禁止。此时,如果继续停留使用民事责任手段,仅对侵害人要求停止侵权及轻微的损失赔偿,其还会有承担违法成本继续侵权危害的放任心态,不足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只要动用刑罚的严厉手段,让侵害人蒙受严重的刑事处罚,才能弥补民事责任的不足,从治理源头上遏制违法犯罪的发生。因此,AI换脸的滥用侵害的法益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与不可逆性决定了刑法层面回应具有必要性、正当性与可行性。[ 参见郑高键:《深度伪造技术滥用行为的刑法回应》,《法律科学》2025年第3期。]
三、“AI换脸”犯罪刑法规制体系的制度构建
(一)域外法制之借鉴
美国是世界上AI换脸技术发展最早、技术最发达以及立法最早的国家。其通过联邦与各州两个层面采用分散式立法规制AI换脸技术。2018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恶意伪造禁令法案》,对制作深度伪造内容并在社交网络媒体传播引发犯罪和侵权行为的和人进行罚款,并实施长达两年的监禁。2019年美国政府要求国土安全部定期发布有关深度伪造技术评估的《深度伪造报告法案》,回应政府对深度伪造技术的关注,由国家情报部门定期汇报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制作虚假信息及潜在的恶性行为开展详细报告,督促研发全球首款“反变脸”的AI刑侦检测工具。2019年美国众议院提出《深度伪造责任法案》要求任何利用深度伪造技术的人,必须用不可删除的数字水印和文本描述说明是伪造制作的,否则以构成犯罪处理。2019年弗吉尼亚州实施《复仇色情法》,对深度伪造内容规定最高判12个月监禁并罚款2500美元。同年,德克萨斯州通过《反深度欺诈法》,纽约州提交了编号为A08155的法案禁止利用AI技术制作虚假视频。由于深度伪造技术产生了庞大的数据流量带来了绝大的经济利益,美国的上述法律规定在深度伪造技术产生危害社会后果时才规制,时典型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立法模式。
总共13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