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
温跃:论共同犯罪
作者:温跃(20250508)

1.开宗明义,本文所说的共同犯罪是指数人协同共动触犯刑法罪名。我认为共同犯罪理论实质上是复数犯罪参与者的归责理论,用以解决定罪量刑问题。刑法的犯罪论、共犯论、因果关系论等都是定罪量刑的理论,就是讨论如何把特定结果归责于犯罪人的理论,所采用的归责规则有一些是根据客观指标建立的,但有例外的,其实归责规则本质上是社会共识的产物。哪些客观指标或主观指标可以作为归责规则?在什么程度上可以维持这种指标来判断,或给出补充替换指标,或限制其适用范围等,都是社会共识决定的。理性指望能够找出一套独立自洽的公理系统,进行推理就可以判断如何归责,其实不存在这样的公理系统。人类司法活动本身就是社会共识的产物,带有时代性、随意性、传统性、可变性,因此无法建立自洽完备的归责规则体系。不存在脱离人类共识的独立自洽的公正正义公理体系。当然,寻找一定程度的归责规则还是有实用价值的,但不要野心太大。在人类社会的一定时代,社会共识中是存在一些基本共同的价值观的,司法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维护社会共识中的基本价值观,同时,司法活动也是平息社会纠纷的手段。 在走完公正程序后,即使不服结果的一方,也必须自认不利后果,这就是司法活动。司法活动本身的价值在于给出解决纠纷的公正程序,而不在于其结果实质上是真理、公正或正义。司法活动本质上是寻求社会共识的活动。一个价值观撕裂的社会不存在民主和法治。少数服从多数的前提是所有人都存在基本的社会共识,达不成社会共识的社会,不可能存在真正的民主,其法治也只是暴力压迫而已。伦理道德是从正面构建社会共识,法治是从反面构建社会共识。
2. 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常见的除了一个人犯罪的单独犯之外,还会出现复数犯罪参与者的情形,即共同犯罪。刑法分则的罪名条文大多数都是以单人犯为样本制定的,即假想犯罪主体是一人的情形,但并不排斥复数犯罪参与者的适用。复数犯罪参与者的犯罪,如何划定犯罪参与人范围?对犯罪参与人归责和处罚的根据何在?犯罪参与人行为之间是否存在从属性(关联性)?对犯罪参与人量刑时根据什么进行差异化对待?这些问题由共同犯罪理论来承担和解决。
3、初步讨论犯罪参与人的范围问题
3.1 【案例1】张三准备杀王五,早上起床后,张三的妻子李四为张三做了可口的早饭,张三吃完早饭后精神抖擞地去把王五杀了。张三构成故意杀人罪,问题是李四能够纳入故意杀人罪的范围吗?有人说要看李四是否知道张三今天准备去杀人。如果李四不知道张三要杀王五,李四为张三做早饭,就不能纳入故意杀人罪的范围。假设李四昨晚就知道张三今天去杀王五,李四没有阻拦,今天早上还为张三做了可口的早饭,使得张三吃饱喝足精神抖擞地去杀了王五,李四的行为能够纳入故意杀人罪的范围吗?李四仅仅为张三做了早饭,不是为张三买了杀王五的那把枪或刀,因此李四就成为犯罪参与人了?做早饭给丈夫吃不是妻子的正常角色应该做的事情吗?妻子知道丈夫要去犯罪,就不该做早饭给丈夫吃了?如果李四不能纳入犯罪参与人的范围,那么如何划定犯罪参与人的范围呢?下面我们逐步进行分析。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