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100)
【案例160】,甲与乙商议对丙家实施入室盗窃,由乙分担实行行为,因难以进入丙家,乙只得放弃,但想到不能空手而归,于是在周边物色目标,最终进入丁家实施了盗窃。王昭武教授认为:在事前谋议之时,甲明确告诉乙,如果难以进入丙家,就放弃犯罪不要勉强实施。在该案中,按照抽象的法定符合说的立场,甲的错误不过是同一构成要件之内的错误,不能否定入室盗窃的故意。但是,甲仅仅是就限定于丙家的入室盗窃与乙达成了共谋,因而即便乙对丁家实施了入室盗窃,那也不属于实现了甲与乙的共谋之危险的结果,对此能评价为是基于乙的单独的意思决定的行为,属于实行过限。(王昭武《论共谋的射程》)这种案件情形被王昭武教授表述成“实行过限”时,我认为“共谋射程说”与其说过于含糊不清,不如说过于具象化而不足以作为共犯本质论对待了。特别是让“共谋射程”脱离共犯人的主观合意,称为“客观事实”时,“共谋射程说”走向神秘主义道路了。
8.12.5.2.3 不打算在共犯的本质角度进一步评论“共谋射程说”,在此简单地讨论一下“共谋射程说”对于共犯的脱离能够给出什么判断标准。“要成立共犯的脱离,就应通过自己的退出行为,达到解消既存的共犯关系,其他共犯要继续犯罪必须基于新的共谋或者犯意而实施的程度。因此,共谋射程的判断标准在于,引起最终结果的行为是否是基于当初的共谋而实施。” (王昭武《论共谋的射程》)在共犯脱离问题上,“共谋射程说”可以概括为:脱离人退出后,同伙继续实施的犯罪行为是否成立一个新的“共谋”?如果能够成立一个新的“共谋”,那么脱离人就真正脱离了,不要对同伙继续实施的犯罪行为结果负责。
8.12.5.2.4大谷实指出:“脱离,必须是解除已经成立的共犯关系。为了成立共犯关系的脱离或者解除,必须是在具有共犯关系的人脱离之后,脱离人的影响力消除,而形成了新的共犯关系或者犯意。因此,首先,脱离人必须表达脱离的意思;其次,其他剩下的具有共犯关系的人必须知道脱离人的脱离。剩下的人实施犯罪的时候,是基于新的共犯关系、在新的犯意的基础上实施的行为,脱离者对该行为和结果不承担责任。”我认为大谷实的观点相当于说夫妻要离婚,必须要等另一方再婚后,才算真正地离婚了,才用不着对另一方的行为负责。
8.12.5.2.5 我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如果某一共犯提出脱离犯罪后,剩下的同伙重新制定了犯罪计划,对已经进行的犯罪准备活动或已经着手进行的犯罪活动重新做出了调整安排,甚至接纳了新的成员,然后继续进行犯罪活动,直至使得犯罪既遂。在这种情形下,该共犯脱离成功,不用对既遂的犯罪后果承担责任。但上述这个脱离的判断标准在很多个案情形下是无法适用的,或者说不具有操作性的。因为很多情形下,你很难说是否形成了新的“共谋”。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