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101)
【案例161】薛某向赵某提议对在兰州市城关区赵的租住房中对张某(系赵打工的某汽配公司经理)实施抢劫。随后几天,赵在汽配公司附近及到张住处向薛指认了张的住处,并告诉薛张的出行规律,还把薛为抢劫而购买的刀放在其出租屋中。后薛对张进行跟踪,对张住处情况进行了察看了解。赵因与张认识,不愿到张家中抢劫,两人协商未成,赵离开了兰州市回家。不久后,薛伙同丁某趁张不在家,进入张家实施抢劫,获现金、实物等共计人民币一万三千余元。作案后薛与丁分赃、挥霍。赵某是否从共同犯罪中脱离了?赵某是否该对薛和丁进入张家实施抢劫的后果承担责任?
8.12.5.2.6从因果共犯论角度看,赵某为抢劫所做的准备工作,比如踩点张的住处和出行规律,准备作案工具等行为对薛和丁抢劫既遂的犯罪后果的贡献是否已经消除?是否已经能够被忽略不计?刘艳红教授认为:“薛在赵离开后又伙同丁实施了抢劫,这一重要事实表明赵此前贡献的影响也许并不重要,赵是否继续参与也没有关系,没有赵,薛照样可以令其他人与自己一同实施抢劫罪;薛于赵离开后独立形成了新的决意即“没有你我将与丁将犯罪完成”,薛与丁也形成了新的共同犯罪故意以及共犯关系。可见,赵退出之后,薛并未感受到抢劫犯罪的计划会受到实质性的影响,薛的行动力也完全没有因此受到削弱。因此,从规范评价角度对赵宜认定为共犯脱离,而不能责令其与薛一起承担抢劫罪既遂的责任。”(刘艳红《共犯脱离判断基准:规范的因果关系遮断说》)我认为这个案例也可以这样解读:由于赵和薛的原犯罪计划非常完善周全,所以,当赵退出后,在原犯罪计划下,在原共谋射程里,薛与丁轻易地完成了犯罪,使得抢劫既遂。赵脱离前的行为对犯罪后果的贡献和因果关系都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此,从规范评价角度对赵不宜认定为共犯脱离,而应责令其与薛一起承担抢劫罪既遂的责任。由此可见,此案需要由法官或陪审团根据社会共识衡量后认定赵某是否从共犯脱离。
8.12.5.2.7从共谋射程说看来,需要判断赵某离开后,薛和丁是否形成了新的“共谋”?如果存在新的共谋就认定赵某从共犯中脱离。我认为“共谋射程说”在此案中给不出明确的判定标准和结论。即本案不能被认定薛和丁形成了新的犯罪计划,产生了新的“共谋”。
【案例162】吴某为杀蔡某准备了菜刀并邀请王某帮忙。一天夜里,吴王在蔡必经的小巷将其拦住。吴捅了蔡一刀扎中蔡的腹部。蔡负伤逃跑,吴王紧追。此时警察发现吴王,二人仓皇逃离。王逃回家中后就睡觉了。吴在现场某处躲藏,待警察走后,吴四处寻找蔡某并在蔡家附近发现了蔡某,吴持刀连捅蔡某数刀,蔡某倒地身亡。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