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102)
8.12.5.2.8 刘艳红教授从因果共犯论的“规范的因果关系遮断说”角度认为:“警察追捕及二人四处逃离使得吴王的共犯关系已经崩坏,其后吴所实施的行为可以认为是在没有共犯关系之后仍然决定独立一人实施完犯罪的新意图,对于吴后来继续找到并杀死蔡某的行为,吴亦知道没有也不可能有王的帮助了,从而吴后来杀死蔡某的行为,不存在王任何物理的或者心理的影响力,完全是吴自己独立的行为。王不应对吴后来杀死蔡某的行为及结果承担责任。”刘艳红教授从不存在王的任何物理或心理影响力,吴“仍然决定独立一人实施完犯罪的新意图”,认定王的共犯脱离成功。吴到底是产生了新的犯罪意图,还是继续原与王共谋的犯罪意图?如果吴的行为还在原先共谋的射程范围内,那么按照王昭武教授的“共谋射程说”,吴没有产生新的“共谋或犯意”,只是使得原来的共谋得以实施并既遂,因此王应对吴后来杀死蔡某的行为及结果承担责任。
8.12.5.3 另辟蹊径的大塚仁:“障碍未遂说”。
8.12.5.3.1 上面的讨论我们看到从“共谋射程说”角度很多案件无法判定是否产生了新的共谋,因而无法认定共犯脱离是否成功。同时,从结果无价值论的因果关系切断说看,“在将因果性作为问题时,则几乎所有的场合都难以认定为脱离”(大谷实)因此,才华横溢的大塚仁教授另辟蹊径,不去研讨如何使得共犯脱离,不论是事实脱离还是规范脱离都是坑,难以自拔。他发出灵魂拷问:“难道不该给真挚努力脱离共同犯罪的人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吗?” 大塚仁教授认为对于中途退出共同犯罪并为中止犯罪做出了真挚努力的人,与其余共犯同样承担既遂犯的责任,明显过于严苛而有失均衡。为追求处罚结论的妥当,鉴于脱离者的罪责虽重于中止犯但轻于既遂犯的实际情况,对于脱离者可以准用障碍未遂的规定,即作为未遂犯处罚。
【案例163】日本判例“暴力团”案件,暴力团的组长X与组员Y共谋杀害A,于是绑架了A并将其捆绑起来;X用枪瞄准A的头部正要扣动扳机时,被A的哀求所打动的Y想要阻止X的杀害行为,于是用身体冲撞X致使子弹射偏;随后,Y给A解开绳索并劝说X放弃杀害,但恼怒的X殴打Y致使其昏迷,然后立即射杀想要逃跑的A。该案中,Y的阻止措施已尽其所能但仍未能切断先前行为的因果联系。
有日本学者认为:“如果共同正犯在犯罪过程中改变犯意、欠缺意思联络时,其后个人的行为便不得作为全体行为加以评价。判断意思联络是否已经中断的重要标准是为阻止犯罪结果发生所付出的努力的真挚程度,而不一定依据是否实际上已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陈兴良《共犯关系的脱离及其与共犯中止的区分》)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