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
>>
法律论文资料库
>>全文
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104)
8.12.5.3.4在我看来,不论是因果共犯论的切断论还是目的行为论的“共谋射程说”,在共犯脱离问题上搞出的规则本质上都是社会共识问题,把社会共识包装成了“规则”,看起来客观点而已。在遇到边缘性案件时,规则失效时,还得提交给社会共识来处理,由合议庭或陪审团根据社会共识给出脱离与否的判决结果,该判决结果进一步成为社会共识的一部分。大塚仁教授在共犯脱离问题上的“未遂”方案,是简明扼要的有效处理方式,手法上有点类似于Roxin教授在处理中立帮助行为时使用“信赖原则”以排除一部分中立行为违法性的处理方式。
9. 共同犯罪理论被称为刑法学理论的“绝望之章”。因其理论的混乱、复杂著称于世。1910年德国法学家康托洛维茨写道:“共犯理论是德国刑法学中最黑暗和最混乱的一章。”本文尝试为绝望之章理理头绪,不指望有多少创见,只希望消除一批谬见,还绝望之章一个思路清晰的天空。
10.余论:为了写作本文,阅读了大量硕士博士硕导博导们有关共同犯罪的论文和专著。发现一些中国学者反复热衷于讨论中国刑事立法的共同犯罪法条看起来究竟像单一正犯制还是更像区分制?更像共犯从属性说还是更像共犯独立性说?或折中的“二重性说”?每当看到这类论文就忍俊不住。在母语是汉语的读者面前,牵强附会甚至指鹿为马地讨论汉语词汇和语句的含义,究竟是侮辱读者智商还是侮辱自己智商?《日本刑法》第60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犯罪的,都是正犯。” 前田雅英教授解释道:“所谓‘共同实行’,是指实行行为能够评价为共同的行为,当然包括了基于共同的意思而由某人来实行的场合。”我才知道张明楷教授和刘明祥教授的解释方法都来自于前田雅英等日本教授了。日本刑法理论很发达,其繁荣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学者都喜欢对德国刑法理论和日本刑事立法强行解释,并形成各自五花八门的流派。日本学者和深受其影响的中国刑法学者写论文时有个八股写法:持有“某某说”的学者有:某甲、某乙、某丙和某丁等等。我一直不明白为何要把这些日本著名学者名字在自己的论文中列举出来,为了显示博学?还是显示自己与很多日本名家站在一起而不独单?我写论文引用到名家时多数时候是为了批驳,需要用名家观点支持自己时,该引用观点本身,而不是列出一串名家姓名来炫耀。名家自带光芒,用不着你为他们添加亮度。
11.中国刑事立法的共同犯罪法条看起来更像哪个学说?重要吗?如果你觉得单一正犯制更好,或者区分制更好,就给出充足的理由,建议立法机构修改表述不当的立法甚至重构我国刑法的共同犯罪部分。“法律不是用来批评的,而是用来解释的”,把法律当圣经来读的法教义学盛行起来了,成为学术时尚。《圣经》永远不会错,错的是对《圣经》的理解和解释,这种神学教义学在中世纪实实在在地创造了一个针尖上究竟能够站立多少个天使的荒诞争论。狗屁不通的三位一体论至今还是神学教义学的天条。如今,当一些人满口法教义学时,不知道“教义学”这个词曾经创下了辉煌的愚昧和无聊。在此,我赞同王利明教授的观点,用法解释学替代法教义学。近些年,全国人大法工委才引进了一些法学博士,但常委会里至今还没有完全扫除法盲,因此,你把79刑法或97刑法当成圣经来阅读,不是给自己添堵吗?(全文完)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
>>
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