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13)
8.1.6 Roxin教授认为当行为人对犯罪进行劝阻,而其实际上却期待着他人出于逆反心理而实施犯罪时,那么即便这种打算得以实现,其也不成立教唆犯。当这种“劝阻”是以嘲讽的口吻表达出来,从而使得听者觉得劝阻者并不是认真劝阻并且使得听者必然将其理解为一种唆使的时候,就应当认定这种劝阻也成为教唆。
【案例18】张三强奸了一女子,对站在旁边还没有决定是否也强奸的李四问道:“你也想吗?”按照Roxin教授的观点, 只有在这样的问题能够被认为隐蔽的敦促行为时,比如,李四一旦对该问题做出否定回答就会在其团伙中丧失声望或者被视作胆小鬼,其中才存在教唆犯。相反,如果张三问这个问题只是为了获取信息,而并没有期望李四实施某种特别的行为,那么张三就不能成为教唆犯。我认为Roxin教授似乎想在此搞出一套语境语义学,张三仅仅问了一句:“你也想吗?”根据李四的现场回答是否会被视为胆小鬼,从而认定张三的这一句疑问句构成强奸罪的教唆行为,太玄学了。我认为教唆行为作为一种可追责的犯罪行为,一定要是明示的言行,不能根据语境或特定环境从隐晦的言语中推导出教唆的意图。甚至以一种嘲讽的口吻也不能认定是间接教唆。比如,张三对李四说:“你不敢强奸她吧?”我认为都不应该作为强奸罪的教唆行为。“她(女仆)太笨了,她不会利用机会秘密地挣钱”。虽然有人认为,这种表达就是对女仆以非法手段获得财物的一种具体的教唆,但帝国法院仍然认定行为人并不成立对侵占罪的教唆犯;因为这种言语并没有明确地“指示”实施某一个构成要件。
8.1.7 教唆犯被定义为让被教唆人产生了犯意,如果被教唆人已经具有了犯意,就不成立教唆行为,可能被作为共谋行为处理了,或按照Roxin教授的说法成立“心理上的帮助犯”。问题是教唆人的教唆行为与被教唆人犯意之间是何种关系呢?“产生”?“造成”?很多学者认为是因果关系。其实教唆行为与犯意之间既不是必要条件关系,也不是充分条件关系。没有实施教唆行为,被教唆人也会产生犯意。实施了教唆行为,被教唆人不一定会产生犯意。两者之间是被教唆人“听从”了教唆人的指示。问题是:被教唆人是有意志自由的,没有被教唆人胁迫。我们之所以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是因为这个行为是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自由意志是刑事责任的最终根据。被教唆人的“听从”也是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被教唆人可以不选择“听从”教唆人的意思,不产生犯意,更不去实施构成要件行为。被教唆人承担正犯责任,是因为被教唆人的犯意和行为都是其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教唆犯的教唆行为仅仅为被教唆人的意志自由提供了一种行为的可能,一种选择的方案。因此,我认为从存在论上寻找教唆行为与被教唆人犯意的产生和被教唆人行为侵害法益结果的因果关系,难以找到一种确定性和必然性。言语因果性实际上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可归责关系。所以,尽管教唆行为与被教唆人犯罪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该犯罪结果可以归责于教唆犯,因为共同犯罪理论提供了这种归责依据。共同犯罪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归责理论。共同犯罪理论把教唆行为规定为可归责行为。归责理论是规范论,不是存在论。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