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14)
8.1.8 连环教唆
8.1.8.1 张三唆使李四,让李四教唆王五去伪造文书。连环教唆行为作为对主行为的教唆而受到处罚。链条中的每个成员都通过自身的助功而(共同地)唆使正犯实施构成要件行为。较早的教唆者既不需要认识每个“中间的教唆者”,也不需要认识正犯。每个中间的教唆者都必须存在教唆行为的敦促特性。
8.1.8.2我认为如果把教唆犯定义为使得被教唆人产生犯意的人,显然不能处理连环教唆。在连环教唆的“中间教唆者”不是产生犯意的实行行为人,而是犯意的传递者。有学者认为最早的教唆者和中间的教唆者因为不符合教唆犯是让被教唆者产生犯意并进行实行行为的人的定义,所以,不成立教唆犯,顶多成立帮助犯。Roxin认为在犯罪组织中,幕后操纵者经常躲在幕后发布犯罪指示。对这种引发犯罪的危险人物(“幕后老板”),只是因为他对正犯隐匿身份就使其获得不受处罚的特权,显然是不合适的。我同意Roxin的这个看法,我认为参与连环教唆的所有人都应该按照教唆犯进行处罚。还有一种简便的操作:把所有参与教唆的人和实行犯统称为共谋共同正犯,加以处理。但这样一来,教唆犯的生存空间又被正犯压缩了。
8.1.9 对教唆犯的帮助和对帮助犯的教唆
8.1.9.1 对教唆犯的帮助行为:张三将正犯王五带到教唆犯李四面前,使得王五听从李四的教唆。张三行为属于对教唆犯的帮助行为。对帮助犯的教唆行为:张三向武器持有者李四支付金钱,让李四把武器借给杀人犯王五使用。张三行为属于对帮助犯的教唆行为。
8.1.9.2 因为在这两种情形中,帮助者或教唆者都没有激起正犯的犯罪决意,而只是间接地促进了正犯的构成要件行为。Roxin因此认为教唆犯的帮助犯和帮助犯的教唆犯都不可罚。我认为如果教唆犯的教唆犯(连环教唆)可罚,那么教唆犯的帮助犯也应该可罚,帮助犯的教唆犯也应该可罚。当然,最终传递下去,共犯链的可罚范围究竟能够扩展到什么程度,依据社会共识来判定。法官的生效判例是社会共识的表现,其实,在各国的司法实务中,教唆犯的帮助犯或帮助犯的教唆犯一般是不罚的。在个案下,这些帮助行为或教唆行为如果对实行犯罪结果的影响力或贡献度强大到足以让合议庭或陪审团认为可罚的地步,通过判例给出特定情形的可罚规则。因此,学者们从理论上认定教唆犯的帮助犯或帮助犯的教唆犯一概可罚或不可罚,都是不可取的。
8.1.10 共同教唆问题
在多人基于事先的约定共同说服正犯且“分工合作地”唆使正犯实施构成要件行为时,对于教唆而言,同样可以成立“共同正犯”(共同教唆)。在数个教唆者之间并不存在共同犯罪计划(教唆计划)而是通过各自的敦促行为引起正犯的犯罪决意时,根据共同原因的前提条件,对每个教唆者而言,都只成立具有同时正犯性质的教唆犯。我认为同时正犯的理论设计无法处理结果的归责问题。只要数个教唆者之间具有意思沟通,即使没有共同的教唆计划,也成立共同教唆或共同帮助,而不是同时正犯性质的教唆犯或帮助犯。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