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15)
8.1.11因欠缺法益侵害而不可罚的教唆行为。下面的案例都是为了侦查需要而进行的犯罪教唆行为(侦查陷阱),侦查人员要保证不侵害法益下进行,否则成立相关犯罪的教唆犯。
【案例19】在暗探唆使正犯实施盗窃行为并且确保正犯行为止于未遂的场合下,暗探不承担刑事责任。同样,当事先征得财产所有者和占有者的同意,先让正犯取得财物,然后马上将其逮捕时,唆使正犯实施行为的暗探也不成立教唆犯。
【案例20】当行为人唆使正犯开枪射杀他人,但是却暗中卸掉了手枪子弹时,行为人不能就正犯所实施之谋杀的不能犯未遂承担教唆犯的责任。并不存在对法益的侵犯;因为其并没有使他人生命陷入危险之中。
【案例21】在暗探在引发犯罪时能够确保不让毒品进入流通并到达消费者手中时,人们应当承认只成立毒品交易未遂。唆使者并不具有可罚性。
【案例22】当暗探唆使毒贩去收购毒品然后再出售给他(然后,这些毒品将按照计划由警察保管)时,那么依照法条的文字,暗探应当成立对“收购”麻醉品既遂的教唆犯。但是,此时暗探确保了毒品不会进入流通,相反,这些毒品恰恰是脱离了流通,因此,此时欠缺法益侵害,暗探不能成为教唆犯。
【案例23】暗探虽然唆使正犯伪造了虚假文书,但是却将文书的虚假性告知欺骗的对象,从而避免证据流通受到损害的话,暗探不成立教唆犯。因为此时正犯使用虚假文书时,对于法益侵犯只能成立不能犯未遂。也就是说,暗探的行为并不具备法益侵犯性,从而应当无罪。
【案例24】暗探为了与毒贩建立信任而唆使毒品交易,从而使得毒品能够进入流通并且到达消费者手上的时候,即便其主观上只是意图通过这种方式证明正犯有罪,应当成立教唆犯。
张明楷教授认为以下两种情形并不排除教唆犯的成立:其一,教唆行为导致被唆使者犯罪既遂,且唆使者对犯罪既遂具有故意时,唆使者的行为符合教唆犯的成立条件。如果该行为没有保护更为优越或者至少同等价值的法益(如不符合紧急避险等条件),应以教唆犯论处。其二,教唆没有任何犯罪嫌疑的人实施犯罪的,应当认定为教唆犯(以被唆使的人着手为前提)。例如,唆使没有任何犯罪嫌疑的人贩卖毒品的,应以贩卖毒品罪的教唆犯论处。我认为张明楷教授的“其一”所指“优越的法益”在侦查陷阱情形下,所指不明。为了破案需要属于“优越的法益”吗?张明楷教授的“其二”主张对“没有任何犯罪嫌疑的人”不得使用侦查陷阱。教唆犯就是让没有犯意的人产生犯意,如果对方有贩毒的犯意,你打电话向他购买毒品,显然不构成“教唆犯”。对方没有贩毒的犯意,你打电话向他购买毒品,他去收集毒品卖给你,属于“教唆没有任何犯罪嫌疑的人实施犯罪的,应当认定为教唆犯”?一个曾经贩毒过的人,现在不贩毒了,或不知道他现在是否贩毒,打电话向其购买毒品,属于“教唆没有任何犯罪嫌疑的人实施犯罪的”吗?张明楷教授的“其二”显然不能给我们以指导。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