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17)
8.2.2 其实,就帮助犯来说,是否真的存在物理上的因果关系就存在激烈的争论。张明楷教授认为“之所以处罚帮助犯,是因为帮助行为促进了法益侵害,因此,帮助行为与正犯的行为结果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 黎宏教授认为,“只要从其和正犯的实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考虑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考虑其和正犯结果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根据因果关系条件说公式指出,在帮助犯中,没有帮助行为很多情形下不影响结果的出现,在此能否定存在帮助犯吗?换句话说,帮助犯不适用非A则非B,从而确定A是B的原因。从而推翻了帮助犯的因果共犯论。且不谈根据条件说是否能够有力否定帮助犯的因果关系,至少帮助行为对正犯的结果不是必然关系,不是充分条件关系,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说说的“有因必有果”。例如,望风时根本没有他人到来,那么,即使没有该望风行为,正犯行为也同样会发生。显然,为了使帮助犯为结果答责,必须对帮助行为的因果性做出某种变通性的理解。对此,Roxin教授认为对于因果关系而言,在考虑所有导致结果的中间因素的情况下,该种助功以完全具体的形式已经影响到结果,这就足够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帮助行为,入室的方式方法就会不同,这就足矣。没有帮助犯的助功最终也会出现结果,并没有改变其中的因果关系:正如事件的现实流程所显示的,结果是由扶住梯子的行为共同造成的;本来可能取代现实因果的假设的因果流程,对于其因果性而言是无关紧要的。
8.2.3 联邦最高法院《德国法月刊(达林格)》以类似的方式确定,对正犯的持续支持是“符合构成要件的帮助行为,即使它并非结果的原因”。“帮助活动促进了主要正犯的行为或使之变得容易,就足矣。当汽车的女驾驶员应车内抢劫女乘客的抢劫犯要求而继续行驶(没有停下来),以便被害人的叫喊不被人听到并使外人没有机会介入时,有理由肯定帮助犯的成立(联邦最高法院《德国汽车法杂志》,1981年,第226页)。
8.2.4因果共犯论把帮助犯的因果性定义为对结果的“促进”、“变得更容易”,会导致一系列的理论困惑。比如,张三积极为李四的盗窃行为提供了一把盗窃场所大门的钥匙,李四用这把钥匙开门时,钥匙断在锁里了,李四最终迫不得已砸开门锁才得以进入盗窃场所。张三的帮助行为并未促进李四的盗窃活动,并未使得李四的盗窃活动变得更容易,张三构成盗窃罪的帮助犯吗?该罚吗?从Roxin的观点和德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例理由来看,张三不构成盗窃罪的帮助犯,或者说张三的帮助行为未遂,不可罚。从主观主义刑法观或行为无价值论来看,张三积极为盗窃犯罪提供钥匙,这种犯罪的帮助行为够邪恶的,怎么能够不处罚?其实,从客观主义刑法观或结果无价值论角度看,张三的积极帮助行为,尽管在开锁的物理因果关系上没有起到促进作用,但其积极帮助行为给了李四从事盗窃活动精神支持,对李四的盗窃结果有心理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张三盗窃罪的帮助行为是既遂的,可罚的。关于心理上的因果关系我们稍后进一步讨论。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