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19)
8.2.8心理上的因果关系
8.2.8.1有学者认为心理性帮助是一种补助构成,在由适合于影响意欲性心理的行为提高了法益侵害的危险的场合,就可以归属为心理性帮助。根据这种危险增加理论,帮助行为是否实际上导致正犯心理的强化并不重要,只要客观的观察者在事前能够得到提高了活动实施的危险这种确信就足够了,因此,在心理的帮助中,也会扩张刑法上的归属。沙尔勒采取的方向是,关于物理性帮助以因果性为标准,关于心理性帮助则不以因果性为标准。他认为,心理性帮助的可罚根据在于,帮助者通过影响活动决意,而降低了对法益进行救助的机会,在心理性帮助中,卡尔斯的回避可能性原理,没有在物理上给予影响的外部帮助行为却影响了活动实施时的正犯心理(上述工作服事例和无效果的望风事例),以及提供工具这种外部的帮助行为对正犯心理产生了影响。为了使正犯者在侵入时无危险地破坏窗户玻璃,帮助者给正犯者提供了手套,在这种场合,本质性的援助不是交付手套,而是建议的传达。在通过交付工具而影响正犯者的活动计划、活动实施的形态的场合,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影响知性心理的可能性。
【案例25】张三和李四得知王五要杀赵六,张三和李四分别给王五一把刀,王五用张三的刀杀了赵六,王五是故意杀人罪实行犯(正犯),张三是故意杀人罪帮助犯,因为张三的递刀行为对于赵六的死亡结果来说有贡献和促进作用。问题是李四递的刀没有被使用,李四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帮助犯?李四的行为对赵六是死亡没有实际贡献,只是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手段。有学者认为这种选择手段使得王五在杀人时心里更加有底气,因此,李四的行为对王五的杀人结果存在“心理上的因果关系”。
【案例26】在甲、乙共同狙击丙,甲的子弹导致丙的死亡,而乙的子弹射偏的场合,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这一结果就没有物理性因果关系。有学者认为之所以能够将乙作为杀人的共同正犯承担罪责,乃是因为乙的行为对甲的犯罪意思产生影响,在强化、促进其行为这一点上,将甲的行为作为媒介从而与内的死亡这一结果存在心理性因果关系。
8.2.8.2我认为这里强调心理帮助是荒谬的,作为共同协同行为,乙与甲有意思沟通,因而成立共同犯罪,因此就能够把结果归责于每个协同参与行为人了。不需要讨论乙的行为对甲存在心理性因果关系问题。事实上也不存在心理因果关系。教唆犯、帮助犯或共同正犯,由于数人之间存在意思沟通协同行动,因此,作为共同犯罪处理,就能够把结果归责于每个参与者了。共同犯罪理论就是归责理论。这里不需要应用因果关系理论来解释共同犯罪理论,共同犯罪理论更多的是意思沟通的主观主义刑法的内容。因为行为人主观恶性参与犯罪,所以,被罚。其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具有物理因果关系或心理因果关系是无关紧要的。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