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
>>
法律论文资料库
>>全文
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20)
8.2.8.3 我认为因果共犯论的最大理论缺陷在于其构造了一个不可证伪的理论特设:“心理上的因果关系说”。心理上的因果关系之说,使得帮助人一旦进行帮助,不论其对结果是否产生实际贡献都可以说是产生了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心理上帮助是否存在是不可证伪的。比如帮助犯提供的钥匙正犯盗窃时没有使用,帮助行为与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吗?心理上的因果关系论者会狡辩道:此时尽管钥匙没有为盗窃提供帮助,但该钥匙为正犯盗窃行为奠定了信心,因此,提供钥匙的行为与正犯盗窃结果之间存在心理上的因果关系。即使盗贼在法庭上说盗窃时完全忘记了口袋里还有一把钥匙,但法官还是可以认定这把钥匙给盗贼提供了心理上的帮助,与盗窃结果存在心理上的因果关系。因为法官可以认为盗贼拿到钥匙之时就获得了作案心理上的支持,这种支持和对犯罪的信心是否在犯罪时减弱是不可证伪的。
8.2.8.4 自从有了心理上的因果关系概念,基本上可以说任何帮助行为都会对结果产生心理上的因果关系。即使行为人不做出任何实行行为,也能说行为人在心理上受到了帮助,且与行为结果之间存在心理上的因果关系。因为有人愿意提供帮助,就是最大的精神鼓励,即使帮助人什么都没做,只是给个微笑或鼓掌。由此可见,心理上的因果关系是无法证明其不存在的存在。心理上的因果关系理论扩大了帮助犯的范围,并严重失控。比如,在构成要件行为中,一个偶然出现的证人,在正犯实施构成要件行为时对正犯鼓掌示意,就成立可罚的帮助犯的明显情形。
8.2.9如果法益没有被实行行为侵害,那么帮助行为可罚吗?【案例27】张三为李四盗窃提供了钥匙,李四根本就没有去盗窃,或李四进入屋内后没有盗窃,而是强奸了屋内的女子。张三的帮助行为可罚吗?我认为当被帮助人的行为超出帮助犯的帮助目的后,帮助行为不可罚。换句话说,该帮助人不成立强奸罪的帮助犯。有学者认为,张三提供的钥匙为李四进入该房屋进而强奸房屋内的女子提供了方便和可能,换句话说,张三提供钥匙的行为对于犯罪结果有贡献,因此,张三仍然成立强奸罪的帮助犯。问题是张三都不知道李四会进屋强奸,他只是为李四进屋盗窃提供帮助的,此时帮助犯的故意内容是为盗窃行为提供帮助,而不是为强奸行为提供帮助,尽管提供的钥匙使得李四进屋便于其强奸,但不该把提供钥匙的张三定性为强奸罪的帮助犯。有学者认为张三明知道李四要犯罪,参与李四的共动行为,成立共同犯罪。给张三定盗窃罪帮助犯,给李四定强奸罪,张三和李四仍然成立共同犯罪。我认为李四拿了钥匙进屋后根本就没有盗窃,不存在盗窃罪的法益损害,李四根本就没有盗窃行为,且没有盗窃数额,不是盗窃未遂,因此张三不成立盗窃罪的帮助犯。因此张三无罪,不存在共同犯罪。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
>>
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