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22)
【案例29】作为情人向决意谋杀妻子的男人保证后一次婚姻的人(《帝国法院刑事判例集》第73卷,第52页),加固了犯罪决意;其助功体现在对结果的确保上。我认为尽管当年的德国帝国法院把这个情人作为帮助犯处理,但当代中国的社会共识里不会把这个情人作为帮助犯对待。这不是法治观念强弱的问题,而是当代的中国社会共识不认可这种行为是犯罪的帮助行为。另外,为正犯提供额外动机或者尽管正犯已产生犯罪决意但劝说其放弃现有疑虑的人,对所实现的犯罪决意的特性具有因果关系,由此对于结果也具有因果关系。但当代中国社会一般也不会认为这种帮助行为具有刑事可罚性。
【案例30】联邦最高法院《德国法月刊(达林格)》1967的判例曾将抢劫过程中单纯的旁观视为精神性的支援而作为帮助犯进行处罚,虽然被告人甚至致力于被害人的利益。联邦最高法院《德国法月刊(霍尔茨)》1985年声称,“在其给予主要正犯以升高的安全感,并由此而构成精神性支持时”,“实施构成要件行为过程中无所事事的旁观行为”也可能成立帮助犯。
【案例31】被告人在从荷兰到德国的归程中注意到,两个搭车者意欲将海洛因带进德国。她已经因此而指责他们,但对二人在边境盘问中假装在Eupen(地名——译者注)出访的计划表示了沉默。初审对她以帮助犯进行惩罚,理由是她已经通过沉默而激发了正犯的不会被告发的期待,由此而加强了正犯的犯罪决意。联邦最高法院第二审判委员会恰当地否定了对这名被告人的处罚,因为这种对正犯犯罪决意的加强只存在于单纯的不作为中,而单纯的不作为在不具备保证人地位时是不可罚的。
【案例33】一个事务所的新来的律师,在其事务所的两名同事与另外三人实施敲诈勒索时,作为律师坐在旁边没有动。这个计划并没有透露给他,他表示了沉默,因为他猜想,“作为事务所的新来人员,他对有丰富职业经历的合伙人负有顾及同事情面的义务”。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其中存在通过积极作为的对敲诈勒索的心理性帮助行为,“通过即刻与之保持疏远,或者反对其他参与人的要求”,被告人本来能够避免实施这样的帮助行为。我认为中华文化圈都不会认定该律师的沉默是一种犯罪帮助行为。
【案例34】张三对李四的犯罪活动没有给予任何外在的帮助行为,只是对李四说,你如果需要我帮忙,就说一声,我肯定会帮忙的。张三构成帮助犯吗?如果处罚张三,就不是在处罚帮助犯,而是对单纯的帮助预备予以犯罪化,一般会认为引发思想刑法的出现。
【案例35】被告人将其汽车借给他明知喝醉酒的人,如果喝醉酒的司机撞死或撞伤了路边的行人或者其他司机,则车主是否应该为一般杀人罪或伤害罪承担共犯的刑事责任?美国一些法院事实上使车主基于帮助过失或者疏忽大意的犯罪而承担共犯的刑事责任。但也有的法院坚持认为仅仅基于帮助过失或者疏忽大意的犯罪而不能构成共犯。车主不构成共犯,只承担将车借予醉酒司机的轻罪的刑事责任。(洪细根《英美刑法共犯理论探究》)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