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26)
8.2.17.4我认为借助信赖原则基本上能够排除或确认中立帮助行为的违法性,特别情形的,可以借助社会相当性理论来排除中立帮助行为的违法性。比如电信诈骗中的移动通信运营商的中立帮助行为可以借助社会相当性理论来排除违法性,但移动通信运营商有义务用技术手段封堵住可疑的电信诈骗接口,否则移动通信运营商要承担电信诈骗帮助犯的刑事责任。刘艳红教授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行为区分为两种情形,这就是明知且促进型与明知非促进型。只有明知且促进型具有可罚性,而明知非促进型不具有可罚性。陈兴良教授认为,行为人只要实施刑法第287条所规定的技术支持、广告推广和支付结算等三种行为,对于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必然具有促进作用。很难想象,在他人实施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时提供上述三种帮助行为而对其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没有促进的情形。我完全同意陈兴良教授在此的看法。
8.2.17.5 陈兴良教授认为:“司机运送盗窃犯的运输活动仍然具有完成运输合同的性质,即使其在明知他人乘车的目的具有犯罪性质以后仍然坚持完成运输,也不能认为其行为构成盗窃罪的帮助犯。如果出租车管理部门对于此种情形对司机具有报告的要求,则事后应当履行报告义务,如果没有履行报告义务的,构成行业管理上的违规。如果公安机关对司机具有报告要求的,司机没有履行报告义务的,构成治安行政管理上的违法。总之,此种情形不构成犯罪的帮助犯。”(陈兴良《论中立的帮助行为》)陈洪兵教授认为:“出租承运行为作为正常的业务行为,不管司机是否知悉正犯的犯罪计划,都不应认为承运行为具有法益侵害性,不应认为行为本身制造了不被法允许的危险。作为司机,根据运输行业规则和承运合同,即便知悉顾客的犯罪意图,其也没有拒载的正当理由。”(陈洪兵《中立行为的帮助》)在此,我完全同意Roxin教授的看法:当中立帮助行为人对他人的犯罪活动存在确切的认识即具有确定的故意时,不能否认帮助犯的成立,但如果行为人只是估计到他人可能利用其提供的帮助实施犯罪,即仅具有未必的故意时,则适用信赖原则,行为人不承担帮助犯的责任。我认为出租车司机明知他人乘车的目的具有犯罪性质以后仍然坚持完成运输构成帮助犯,不能借口中立帮助行为,不能借口“完成运输合同的性质”而否认其行为构成犯罪的帮助犯。至于司机是否履行报告义务不是违反治安法规与否的问题,而是判断该司机是否存在犯罪脱离的问题。如果司机知悉顾客的犯罪意图,陈洪兵教授说根据运输行业规则和承运合同司机不能拒载,显然扯谈了,在知悉顾客犯罪意图后继续运送顾客,构成犯罪帮助行为,至于司机出于保护自身人身安全考虑是否立即拒载以脱离犯罪的帮助,应该由司机合理选择,强求司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制止犯罪,不具有期待可能性。至于律师为犯罪嫌疑人提供辩护服务或为当事人提供法律顾问服务过程中发现不为司法机关掌握的犯罪事实,律师有向司法机关举报的义务吗?律师应该具有不举报的司法豁免权。正如牧师具有为忏悔的教徒保密的司法豁免权,不受司法追诉包庇罪。但律师知悉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被司法机关掌握的犯罪事实后,继续在刑事诉讼活动过程中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辩护,是否构成帮助犯呢?我认为律师仍然享有不被追究帮助犯的司法豁免权。但律师为当事人提供法律顾问服务时,发现当事人犯罪事实时,没有举报的义务,但应该终止提供法律服务,否则成立帮助犯。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