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35)
【案例62】如果某人教唆正犯去抢劫银行并将所劫得的金钱用于资助恐怖活动,而正犯却决定将所劫得的金钱据为己有并以此开始国外的生存,则被教唆人抢劫行为仍在教唆射程内,教唆犯成立。
【案例63】“革命组织”的头目教唆者敦促一名恐怖分子杀害列在“黑名单”上的工商界要人X。如果正犯没有遇到X,而杀害了同样列在“黑名单”上的Y,则“革命组织”的头目教唆者仍然成立教唆犯。
【案例64】某人敦促正犯去“清空”珠宝店橱窗,但正犯转而洗劫整个商店,正犯的行为仍然处于教唆行为的不法维度之内,对这位幕后者必须作为教唆犯进行归责。
【案例65】A教唆B前往C家盗窃毕加索的绘画,B把莫奈的画
当成是毕加索的画而予以窃取。A成立盗窃罪教唆犯。
【案例66】甲教唆乙杀害A,乙在寻找A的过程中遇见了自己的仇人B,进而杀害了B。张明楷教授认为乙对B的死亡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责任,但甲不承担故意杀人罪教唆犯的责任,因为甲的教唆行为与B的死亡结果之间不具有因果性。
【案例67】A教唆B实施盗窃行为,但B实施了抢劫行为的,张明楷教授认为对A仍应认定为盗窃罪。如果被教唆者实施的犯罪虽然超出了被教唆之罪的范围,但能包含教唆犯所教唆的犯罪时,教唆犯也应对自己所教唆的犯罪承担责任。(张明楷《刑法学》第六版P564)张明楷这里使用了“被教唆之罪的范围”概念,这是一个类似“教唆的射程”的模糊概念。
【案例68】行为人说:“你们五个人中谁把X殴打一顿,我就给他100欧元。”只要这五个被教唆者中有人殴打了 X,行为人就成立身体伤害罪的教唆犯。同样不存在争议的一点是,如果唆使者只是在一个巨大的、完全不确定以及不可预见的人群范围中进行唆使的话,比如,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书籍、杂志、传单等方式传播犯罪唆使,就不能成立教唆犯。换句话说,教唆的对象需要是特定的。教唆对象不特定时不成立教唆犯,某种煽动行为是否成立犯罪由相关罪名确定。Rogall认为,当敦促者“能够没有太大因难地通知主要正犯并且具备阻止犯罪的可能性”时,就成立教唆犯。据此,在对特定团体中自己并不太认识的人进行唆使时,仍然成立教唆犯。我认为这里的“教唆的对象需要是特定的”思想和价值观,与Roxin等人主张的“正犯背后的正犯”以及国际刑事法院法官们过度发展出来的“间接共同正犯理论”的价值观是不一致的。
8.3.5 促使正犯改变犯意的行为是否构成教唆犯?
8.3.5.1 Roxin教授根据他的“用风险减低原则”认为当唆使者唆使正犯实施同一构成要件内较轻的损害行为时,不成立教唆犯。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