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5)
【案例6】乙陪着甲一起去丙家,由甲对丙实施教唆行为,但丙拒绝接受教唆的,由于没有人实施构成要件行为,甲和乙不构成犯罪。
5.2.2 我国有学者介绍英美法系共犯时认为:被教唆者并未接受教唆的场合,英美法系的多数意见认为,教唆者不足以构成犯罪未遂。就单纯的教唆行为能否成立犯罪未遂,在英美法上曾产生争论。但多数学者认为,不宜将单纯的教唆行为认定为犯罪未遂,其司法审判也通过诸多案例适用了该观点。教唆行为并非犯罪未遂要求的“实质性行为”。由于教唆行为自身无法造成实质危险及现实损害,必须通过他人的行为才能实现该结果,故其距离犯罪的完成尚且较远;而且即便教唆行为实施完毕,也仍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教唆行为根本不是“实质性行为”。据此,在被教唆者并未接受教唆的场合,仅凭单纯的教唆行为就将教唆者认定为犯罪未遂,并不妥当,教唆行为是犯罪未遂之前的准备行为。(秦雪娜《共犯的实行从属性说在我国的困境与出路》)
5.2.3 在定义(3)的含义上使用“教唆未遂”,实际上是以被教唆的正犯的未遂作为教唆犯的未遂,这是共犯区分制主张的共犯从属性的立场。这种立场下,共犯的未遂从属于正犯的未遂,共犯的既遂也从属于正犯的既遂。正犯的未遂是以正犯着手为标志的,因此共犯的未遂也是以正犯的着手为标志。如果正犯未遂可罚,那么教唆犯未遂就可罚;如果正犯未遂不可罚(我国刑法总则未遂犯可罚,但司法实务中有的罪名未遂犯不可罚),那么教唆未遂不可罚。这也是共犯从属性的表现。李斯特认为,共犯(教唆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因为正犯自由意识所作出的犯罪行为业已中断,从而共犯(教唆犯)原本并不可罚。共犯(教唆犯)之所以可罚,是共犯(教唆犯)借用了正犯的可罚性,才具有处罚可能的。弗兰克指出,由于正犯自由设定结果行为而招致结果发生,在因果关系上溯及禁止,共犯本身只是不可罚的条件设定,只有在可罚性从属于正犯的情况下,才可处罚。
5.2.4 在定义(2)的含义上使用“教唆未遂”,比较另类。既不是以正犯行为的未遂来定义教唆行为未遂(共犯从属性),也不是以教唆行为本身着手但未完成情形来定义教唆行为未遂(共犯独立性),而是把教唆行为实施完毕,被教唆人完全没有理睬教唆人的教唆,或被教唆人产生了犯意,但没有做出任何构成要件行为的状态称之为“教唆未遂”。在此情形下,被教唆人没有实施正犯行为,更谈不上不构成犯罪,从定义(3)角度看,这种情形下,正犯还未进行着手行为,教唆犯谈不上未遂,教唆行为不可罚。被教唆人不做出正犯行为可能是自身不想做出该行为,甚至是直接拒绝了教唆人,也可能是自身无能力去做出该行为,比如教唆女人去强奸其他女人。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