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56)
8.7.6大塚仁教授的上面那段话能够为“支配型共谋共同正犯”奠定理论基础,但日本刑事实务中还存在对等型共谋共同正犯,即单纯共谋者与实行担当者等价地分担了犯罪行为,故又称为分担型共谋共同正犯。这类共谋共同正犯显然不存在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作用分担“不是团体内部的作用分担,是对犯罪结果有多大贡献意义下的作用分担”。大塚仁教授为这类共谋共同正犯给出了另一个理论基础:“为了成立共谋共同正犯,必须肯定的事实是,二人以上者以实施特定的犯罪为目的,在共同意思之下成为一体,进行了内容互相利用他人的行为、把各自的意思转移为实行的谋议,由此而实行了犯罪。”“共同正犯的本质都在于,二人以上者有如一心同体,相倚相援,共同地实现各自的犯意,或者在都参加谋议之后由其一部分人担当实施,其形式虽然不同,但是,二者在协心协力的作用方面,其价值没有不同。”(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由此可见,关于共谋共同正犯日本刑法学界存在精神分裂式的两套说辞:一套是以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为基础的,类似于间接正犯式的解读;一套是“共同意思主体说”外挂“利用他人实行行为,把各自的意思转移为实行的谋议”的目的行为论。其实,上面这两套说辞分别对应于支配型共谋共同正犯和对等型共谋共同正犯。与其说是理论的冲突,不如说是实务的冲突,由于日本刑事实务过于扩大了正犯的范围,把相当多的教唆行为、帮助行为甚至进一步扩大的共谋行为人都纳入共谋共同正犯范围中,我深切怀疑在支配性共谋共同正犯与对等型共谋共同正犯中能否找到最大公约数?我不认为能够找到一个能够涵盖两者型号的共谋共同正犯的概念。因此刘艳红教授说:只是挑起了直接实施者的犯意或者加强其犯意则只作为教唆犯或从犯,必须还要有“共谋者的意思的现实、客观的功能。因此,如果单纯共谋者的共谋关系对于共同犯罪的实行并未形成重要的参与关系的场合,则不能被评价为具有实行行为的分担性,自然也不能认定成立共谋共同正犯,此时直接以帮助犯论处。(刘艳红《共谋共同正犯论》)在我看来,刘艳红教授对于分担型共谋共同正犯实际上是根据教唆行为或帮助行为在共同犯罪中的“重要的作用”认定为共谋共同正犯的。换句话说,刘艳红教授又回到了“重要作用说”即犯罪事实支配理论的立场上来了。但Roxin教授的“犯罪事实支配说”立场会扼杀日本刑事实务中大量的已经存在的对等型共谋共同正犯的案例,因为这些案例显然不具有“支配作用”的成分。
【案例99】张三和李四意思沟通去收拾王五,到了现场后,张三没有动手,李四上前把王五打成重伤。张三和李四成立共同正犯吗?在日本刑法实务界看来,张三和李四成立“共谋共同正犯”,犯罪结果归责于张三和李四。这个案例显然不存在“支配作用”或“重要作用”的成分。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