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6)
【案例7】张三教唆李四去杀害王五,李四到现场转了一圈后离开,没有杀害王五,张三教唆行为可罚吗?
5.2.5我认为张三教唆行为不可罚,张三仅仅传播了杀人的思想,李四没有杀人行为,正如张三有杀人的想法但没有去杀人,张三不可罚,被教唆人没有任何行为时,即使教唆行为已经实施完毕,即使被教唆人产生了犯意,教唆人相当于思想犯,其教唆的犯意根本没有转化为构成要件行为,尽管该思想可能很邪恶,可能存在社会危险性,我主张这种情形下的没有正犯行为的教唆犯不可罚。况且这种情形下按照教唆的内容定罪处罚也不合理,教唆他人杀人,他人没有任何行动,教唆者定故意杀人罪教唆犯;教唆他人抢劫,被教唆者什么行动都没有,给教唆者定抢劫罪教唆犯。古代中国根据诬告陷害内容给诬告陷害行为定罪,而现代中国刑法是有独立的诬告陷害罪,放弃了根据诬告陷害内容给诬告陷害行为人定罪的方法。如今我国刑法并无独立的“教唆罪”罪名及其独立的法定刑。
5.2.6 在定义(1)和定义(3)下都主张“教唆未遂”可罚,但他们的“教唆未遂”含义完全不同,他们之间讨论“教唆未遂可罚”或“教唆未遂不可罚”,完全是鸡同鸭讲。在定义(2)下主张“教唆未遂不可罚”与定义(3)下的“教唆未遂可罚”其实并不矛盾和冲突。在定义(4)下的“教唆未遂”与定义(1)下的“教唆未遂”完全不是一回事。由此可见,许多学者们对于“教唆未遂”是否可罚的争论,基本上都是鸡同鸭讲,毫无意义。高桥则夫以教唆未遂是否可罚来讨论共犯从属性和独立性问题,显然陷入混乱之中。其实,正如刘艳红教授所说单一正犯制对于教唆犯的既遂未遂以及“着手”等概念都说不清,更不要说教唆未遂可罚与否的问题了。
5.2.7为了统一讨论口径起见,按照共犯从属性明确“教唆未遂”的含义:正犯未遂,教唆犯未遂;正犯既遂,教唆犯既遂。教唆未遂可罚性的界定标准是:正犯未遂可罚,教唆未遂可罚;正犯未遂不可罚,教唆未遂不可罚。如果正犯预备可罚,成立教唆未遂且可罚;如果正犯预备不可罚,不成立教唆未遂且不可罚。正犯没有任何行为时,不成立教唆犯,教唆行为不可罚。受够了“教唆未遂可罚不可罚”的混乱不堪争论,写下上面的文字。这里的“可罚性”含义类似于“违法性”。可罚不是一定必罚,比如,正犯既遂可罚,但个案中因正犯欠缺刑事责任能力,不罚,但这不影响判断教唆犯可罚。换句话说,共犯从属性不是由正犯的不可罚推出共犯的不可罚。
【案例8】张三教唆李四去杀王五,李四到现场后把王五强奸了,张三的教唆行为可罚吗?张三能够作为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还是作为强奸罪的教唆犯?我认为张三的教唆行为仍然不可罚。这种情形应该属于“被教唆人没有犯教唆之罪的”。对绝大多少罪名来说,被教唆人没有犯教唆之罪的,应该不可罚。对于特定重大犯罪来说,如果立法者认为其罪的教唆行为具有较大社会危险性,可以通过共犯正犯化立法的方式,给予该罪的教唆行为立法给予独立罪名和法定刑。比如,我国刑法中共犯正犯化有如下立法例:刑法第103条第2款规定的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第219条侵犯商业秘密罪和第306条与第307条规定的妨害作证罪中的教唆行为、第353条的教唆他人吸毒罪、第359条的引诱卖淫罪、引诱幼女卖淫罪、第373条第1款规定的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再比如,恐怖活动犯罪中的有些教唆行为或帮助行为,我国立法者通过“共犯正犯化”立法,给予了不少共犯行为以独立的罪名和法定刑。我完全同意陈兴良教授的这个看法:共犯行为是否从正犯中脱离,被立法机关设置为独立罪名,并具有独立的法定刑。只要符合这一条件的,就应当归属于共犯行为正犯化而不是所谓的量刑规则。我认为共犯正犯化后,仅仅实施其中的教唆行为是可罚的,与正犯是否实施被教唆行为无关。但普通犯罪中的共犯还是应该维持共犯从属性,在被教唆人没有任何构成要件行为时,教唆人的教唆行为应该作为不可罚处理。如果硬要把这种情形称之为“教唆未遂”,那我就同意这种情形下的教唆未遂不可罚。我更倾向于以被教唆的正犯的未遂作为教唆犯的未遂,同理,倾向于以被帮助的正犯的未遂作为帮助犯的未遂。当然,这也是共犯从属性的立场。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