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61)
8.8.5 有学者从整体行为的因果共犯论角度论证共同过失犯罪:“过失共同正犯中,数过失行为人通过共同的行为决意形成共同的行动计划,从而进行共同的风险制造,数行为人应当共同对不法行为和结果承担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也并非一种相互归责,更应当说是行为人通过共同行动计划的设立,借由计划中分工来分担各自角色,形成一种整体归责的效果。”其实,共同行动计划才是归责的根据,即数位过失行为人存在共动行为的意思沟通,这是能够把过失犯罪的结果归责于他们每个人的根据。
【案例104】甲、乙二人为了射杀野兽,事先经过意思联络之后共同开枪,却误将人当作野兽,其中甲的子弹射中对方致其死亡,乙并没有命中,则乙的行为与对方的死亡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由于对过失犯罪的处罚应当以危害结果的发生为必要,那么对于乙就应认定为无罪。我认为这种情形下,本来乙是不需要对死亡结果负责的,因为已经查明是甲的子弹射中了死者。因为存在行为的意思沟通,作为共同过失犯罪处理,乙就该对死亡结果承担责任。共同过失犯罪就是基于共动行为的意思沟通,把结果归责于参与过失行为的共动人。
【案例105】这是我国早期共同过失犯罪的法院判例:1993年11月初,重庆中洲实业总公司在未经公安机关批准的情况下,委托被告人雷德奇购回JW-20型半自动运动步枪一支,子弹200发。该公司将枪弹交给雷德奇保管。1994年4月26日,雷将所保管的该运动步枪和子弹从本公司带到重庆中洲实业总公司招待所,存放在该所客厅的壁柜内。同年5月1日晚,被告人雷德奇、孔建华与其公司领导人等到该招待所度假。次日午后3时许,孔建华到招待所客厅,见半开着的壁柜内有一支运动步枪及子弹,便取出玩耍,但不知如何装弹。此时雷德奇也来到客厅,从孔手中接过枪,将子弹装入枪膛,随即两人相约至阳台上,选中离阳台8.5米左右处一个树干上的废瓷瓶为目标比赛枪法。两人轮流各射击子弹3发,均未打中瓷瓶。其中一发子弹穿过树林和花溪河上空,飞向距该招待所阳台约133米远的人行道,恰逢行人龙晓黎途经该处,致龙右肩中弹,倒地身亡。但无法查清该子弹系二人中何人所发射。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雷德奇、孔建华应当预见在旅游区开枪射击可能危害公共安全,因射击瓷瓶玩乐时疏忽大意而未能预见,造成龙晓黎中弹死亡的结果,其行为均已构成以危险方法致人死亡罪;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法院对被告人雷德奇和孔建华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后被告人雷德奇上诉,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