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
>>
法律论文资料库
>>全文
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62)
8.8.6 Roxin教授认为:“在现行德国刑法中,单一实行人的概念的确在一个领域中得到完全的适用:在过失犯罪中” 过失犯的构成要件行为被开放式地规定为“违反注意义务的行为”。我认为共同过失犯罪中在意的是行为人之间是否存在意思沟通,这是认定共同过失犯罪的重要标志。因此,只要行为人的行为是有意识行为,同时存在意思沟通,就成立共同过失犯罪。过失犯罪中,行为人对结果不追求,排斥,但行为人的行为是有意识行为,是可能存在对于行为的意思沟通的,因此,过失犯罪是可能存在共同犯罪人的。在处理单独过失犯罪时,人们并不认为行为人是违反了注意义务,而是认为行为人疏忽大意没有预料到危害后果,或预料到危害后果但过于自信,因而行为人存在过失,并出现了危害后果,触犯刑法的过失犯罪罪名。当然,有学者把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抽象为“违反注意义务”来处理,把过失犯罪定义为违反注意义务,会导致如下困境:在很多生活场景中法律并未明确规定注意义务,要指控行为人违反注意义务,其前提是行为人应该知道注意义务的存在,或被告知存在注意义务。如果都不知道场景下存在哪些注意义务,那么就不存在过失,更不存在过失犯罪了。笼统说每个人时刻都有谨慎行为的注意义务,并把这个作为行为过失和过失犯罪的根据,是非常荒谬的。这种说法的实际效果是,一旦出现危害后果,就认定行为人有过失,因为其违反了谨慎行为的法定义务。比如,中国交警最擅长的认定责任结论是:驾驶员疏于观察,违反谨慎驾驶的义务,因而承担事故责任。这是一个万能的狗皮膏药,能治百病,适用于任何场合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在共同过失犯罪理论中把过失犯罪处理成义务犯,是为了得出违反“共同的注意义务”或共同地违反了“注意义务”的结论,这样,就可以把行为人归集到“共同犯罪”框架中来处理了。在我看来,共同过失犯罪不是因为存在“共同的注意义务”,也不是共同地违反了“注意义务”,而是行为人在意思沟通下共同有意识地实施了过失行为(对行为结果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导致出现了他们都排斥的危害结果出现。对于共同犯罪人来说,就结果而言是过失,都排斥和不接受这个结果的出现。对行为来说,是存在意思沟通的故意行为,因此,他们需要对结果承担责任,即能够把结果归责于他们每个人。闯红灯是有意识地实施的行为,发生交通事故是过失犯罪。你可以说闯红灯是过失驾驶行为,因为驾驶人不想要、排斥闯红灯后发生交通肇事罪的犯罪后果,但闯红灯行为又是有意识实施的行为,因此,可以说有意思地实施了闯红灯这个过失行为。几个人有意思交流地实施了过失行为,成立共同过失犯罪。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
>>
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