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63)
8.8.7 共同注意义务,即各行为人不仅应注意防止自己的行为产生某种危害结果,同时对于共同行为人可能产生危害结果的行为也应加以注意。“这种义务不仅是只要各共同者单独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注意就够了,而且也对其他同伴的行为加以注意。” “在二人以上者进行的共同行为包含着容易使某犯罪结果发生的高度危险时,在社会观念上要求行为人应该相互为防止结果发生作出共同注意的事态中,而且,共同者处在同一法律地位上时,可以承认这种共同的注意义务。”(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我认为大塚仁的看法是错误的。他从行为人之间均有这种注意义务,并要求同伴的行为遵守注意义务,而行为人及其同伴违反了这种“共同的注意义务”,因而成立共同过失犯罪。大塚仁从共同犯罪理论的部分行为全体责任出发,构造出行为人对同伴的注意义务的责任,从而使得共同过失犯罪看起来也有整体行为的感觉了,只不过是不作为的整体感觉。
8.8.8 有学者认为:“医生在为病人开药时与他人闲聊,疏忽大意竟然重复下药,导致剂量增加一倍。而护士对医生的过失行为毫不知情,为了早些下班而给病人加快了输液的速度,致使病人因药物过量、心脏受压而死亡。医生与护士的行为和病人的死亡结果之间都有因果关系,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行为都不会导致病人死亡结果的出现,然而能否就此认定医生和护士构成共同过失犯罪?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医护双方注意义务的内容是不同的,因而并不存在共同注意义务,也不存在对该义务的违反。这一要件的缺失,导致在该案中无法认定双方成立共同过失犯罪。”(韩玲《共同过失犯罪观念之破与立》)我认为正如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或者销售者与广告代言人之间不是因存在共同的注意义务才成立共同过失犯罪的,这里医生和护士之间也不是因为存在共同注意义务才成立共同过失犯罪。我认为这个案例是个典型案例,说明从共同注意义务违反上来定义共同过失犯罪是错误的路径。因为不同身份和角色的行为人,注意义务不同,如何寻找和认定“共同的注意义务”?而且如果各自违反的注意义务不同,是否就不构成共同过失犯罪?如何确认注意义务是否“共同”?这里类似于“行为共同说”理论虚构存在“共同的行为”来为共同犯罪寻找理论根据。
8.8.9 我认为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分是指犯罪人对犯罪后果的态度来划分的,犯罪人追求或放任犯罪后果的是故意犯罪;犯罪人不接受或排斥犯罪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共同过失犯罪中共犯人之间对实施的行为存在意思沟通。因而存在共同过失犯罪,能够把结果归责于每个共犯人。如果不存在行为的意思沟通,就不存在共同过失犯罪。共同过失犯罪,不是犯罪结果是共同的,也不是过失行为是共同的,更不是注意义务是共同的或“共同”违反了注意义务,而是行为人之间存在行为的意思沟通,并排斥行为的后果,从而构成共同过失犯罪。当车主要求驾驶员违章驾驶时,是存在意思沟通的,驾驶员听从车主的意见闯红灯或超速驾驶导致交通肇事罪的过失犯罪,车主与驾驶员构成共同过失犯罪。不是存在共同的注意义务,而是有过失的人存在共动的意思联络。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