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
>>
法律论文资料库
>>全文
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68)
8.9.5我认为只有把共犯的从属性定义为正犯有责可罚则共犯才成立并可罚,即极端从属性,才会出现实行者无责任时参与者的处罚漏洞,从而产生间接正犯来补漏洞的说法,学术史真相恰恰相反,先产生了间接正犯理论。如果共犯的从属性定义为正犯着手构成要件行为违法且可罚,那么共犯就违法并可罚,那么即使正犯不具有有责性和可罚性,比如,正犯没有刑事责任能力,依据共犯的限制从属性,教唆犯依然成立并可罚。在此,就没有必要构造间接正犯理论了。但在此会出现以下理论问题:按照限制从属性说,正犯没有刑事责任能力,正犯不可罚,没有正犯的教唆犯依然存在并可罚,那么间接正犯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8.9.6方案一:放弃间接正犯概念,处理成没有正犯的教唆犯。由于正犯无刑事责任能力不可罚,共同犯罪参与人只剩下教唆犯。德日刑法教唆犯量刑与正犯相同不减轻处罚,中国刑法教唆犯可以处理成主犯,因此没有正犯的教唆犯量刑上不会失当。尽管张明楷教授主张:“任何犯罪都必须有正犯,在没有正犯的情况下,承认教峻犯与帮助犯的成立,明显不当。”(张明楷《刑法学》第六版P528),但张明楷教授仍然举过一个案例证明没有正犯的教唆犯存在的合理性:甲教唆乙盗窃,但乙入室后实施了抢劫行为。乙是抢劫罪的正犯,甲依然成立盗窃罪(教唆犯)。(张明楷《共同犯罪是违法形态》)张明楷教授认为甲成立没有盗窃罪正犯的教唆犯。我深切怀疑甲是教唆未遂(不可罚未遂)或甲根本就不成立教唆犯。假设甲教唆乙盗窃,乙进屋后仅仅实施了强奸行为,与甲何干?我认为方案一的最大理论障碍是:
8.9.6.1当教唆人教唆指挥完全无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杀人或强奸时,被教唆人完全是无意识的,无故意的,而传统教唆犯的定义是要使得被教唆人产生故意才成立教唆犯。因此必须修改传统教唆犯的定义,去掉使得被教唆人产生故意的要求(张明楷教授承认即使被教唆人产生故意,也会产生教唆犯)。即被教唆人没有产生故意也成立教唆犯。因此,当你教唆一个精神病人做出无意识行为时,你是在“教唆”吗?当你指挥一条狗咬人时,你是在“教唆”这条狗犯罪吗?当你在操作一个机器人开枪时,你是在“教唆”机器人杀人吗?“教唆”一词在我们语言共识里的含义是被教唆者是个人,是个有意识、有自由的责任能力的主体,当刑法理论为了理论自洽而转而承认没有意识、没有故意和自由选择可言的精神病人或未成年人能够被教唆时,不仅改变了“教唆”的含义,而且导致教唆狗和教唆机器人犯罪的教唆犯出现的理论困境。由此可见,为何在1840年,德国学者海因里希·鲁登就主张无责任者不可能参与犯罪了,在被教唆者无刑事责任能力情形下,首先产生的是“间接正犯说”,而不是“教唆犯说”。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
>>
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