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7)
5.2.8 由此可见,我主张在教唆人或帮助人实施了教唆行为或帮助行为后,被教唆人或被帮助人没有实施构成要件行为时,教唆行为人或帮助行为人不成立教唆犯或帮助犯,不归属于犯罪参与人范围,不可罚。如果把这看成是共犯对正犯的从属性的话,那我认为共犯的从属性是合理的,值得支持的。我倾向共犯从属性说的原因,正如平野博士所指出的,从未遂处罚的谦抑性出发,应该在于实行着手的解释论即要求必须有结果发生的具体性危险这一实质论。在被教唆人进行了犯罪预备,或着手实施犯罪但既遂前停滞下来了,在特定的罪名中如果正犯预备可罚,或正犯未遂可罚,那么教唆犯就从属于正犯而可罚。我国刑法总论中立法规定犯罪预备和未遂一般性可罚(我认为这种立法模式是不明智的),而在实务中大多数犯罪的预备是不罚的,未遂是否可罚,完全取决于个案审理中的法官心情。我认为关于预备犯和未遂犯,在刑法总论中原则上应该规定不罚,如果分则罪名中规定要罚,依从分则的规定。小结一下共犯从属性:当正犯没有任何行为时,教唆行为或帮助行为不构成教唆犯或帮助犯,不可罚;当正犯实施预备行为,或着手实施构成要件行为而停滞下来时,教唆行为或帮助行为是否可罚,取决于正犯的实行行为触犯罪名的预备犯或未遂犯是否可罚,如果正犯可罚,那么教唆未遂或帮助未遂可罚;如果正犯不可罚,那么此罪名下的教唆未遂或帮助未遂就不可罚。
5.2.9 单一正犯制或共犯独立性说的支持者认为共犯的可罚根据在于共犯行为自身。不论单一正犯制学者主张教唆未遂可罚或不可罚,不论他们在什么含义上使用“教唆未遂”一词,我认为如果主张被教唆人没有任何行为时,教唆人原则上可罚,是不可接受的。不论单一正犯制学者给出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我都觉得难以接受这种立场。有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集团犯罪、有组织犯罪,特别是恐怖主义犯罪频繁发生,因而必须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到被教唆者接受了教唆并已着手实行犯罪,才处罚教唆犯。比如,某人想用重金收买对方,使其将定时炸弹放在电影院以炸死多人,但对方拒绝并及时报了警。按教唆犯从属性说,就不能处罚教唆者,这无疑会放纵危险犯罪的发生。我认为如果立法者认为对于某些犯罪的教唆行为具有较大的社会危险性,就应该对这些犯罪的教唆行为给予独立的罪名和法定刑,即共犯正犯化立法。在我国近些年的立法中,大量帮助犯和教唆犯被正犯化立法,给予其成立的独立性和独立的量刑,就是很好的做法。比如协助组织卖淫罪等。对于大多数罪名来说,坚持共犯的从属性是必要的,合理的。这有助于缩限犯罪成立的范围,保持刑法的谦抑性。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