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73)
8.9.6.8由上可见,在犯罪事实支配理论框架下的间接正犯理论,被教唆人不仅可能是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也可能是既无过失又无故意的人,或可能是有过失的人,甚至有可能是具有故意的行为人。当然,这扩大了间接正犯的范围,即被利用人是过失或知情故意的情形下,也成立间接正犯。对于打猎案我更倾向于认定甲成立故意杀人罪间接正犯,而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这样间接正犯与过失犯罪成立共同犯罪。对于官员让秘书或妻子收取贿赂款,认定官员对于秘书或妻子具有支配作用或地位,应当承担正犯责任,即对官员以间接正犯来处理。再如,司法工作人员指使联防队员刑讯逼供的,司法工作人员成立刑讯逼供罪的间接正犯,联防队员成立故意伤害罪,两者构成共同犯罪。如果是无刑事责任能力或既无过失也无故意,被教唆人不成立犯罪,间接正犯成立单独犯罪;如果被教唆人是过失犯罪或故意犯罪,那么间接正犯就面临与被教唆人一起成立共同犯罪:即间接正犯与过失犯成立共同犯罪,或间接正犯与故意犯罪成立共同犯罪。
【案例116】A对B、C谎称D欠其100万元,唆使B、C扣押D,待索回欠款后给B、C各5万元的报酬,B、C信以为真扣押了D,A则向D的亲属实施了勒索行为。A构成绑架罪的间接正犯,B、C仅构成非法拘禁罪。
8.9.6.9换句话说,在方案二下,间接正犯理论必须扩充到如下程度:间接正犯与过失犯或故意犯成立共同犯罪。当然,即使秘书或妻子有过失或故意,但由于非受贿罪身份,所以他们还是不构成犯罪,仅仅官员构成受贿罪的间接正犯。Roxin教授认为持枪逼迫他人伪造文书的人就是伪造者,并由此而成为间接正犯,即使他没有落笔。比如,甲以暴力或者胁迫方法逼迫乙实施杀人行为。在强制性支配的场合,我更倾向于处理成间接正犯,而不是处理成教唆犯。这也是我认为间接正犯理论有价值的情形。在Roxin教授的支配理论背景下的间接正犯理论和共同正犯理论会严重挤压传统教唆犯和帮助犯的生存空间。Roxin教授认为,通过站岗而确保入户盗窃者安全的人,如果根据情况必须有人处于站岗位置,即使没有人出现,这个人就是共同实行人;只有一个人从计划来看也没有实际意义的位置时,望风才是帮助。间接正犯理论在犯罪事实支配理论领导下,一条道走到黑,间接正犯理论后来被国际刑事法院过度发展成“间接共同正犯”理论,我认为走火入魔了,当然那是西方强权政治的需要,另当别论。当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一统天下时,很多本来被认定为共犯的场合,被强行扭曲解释成了间接正犯。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