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84)
【案例134】绑架犯利用人质阻挡警方视线,造成警方在正当防卫过程中射杀了人质,人质的死亡归责于绑架犯吗?警方人员射击没有过失,不成立犯罪,绑匪是否成立人质死亡的间接正犯?有学者认为即绑匪利用了警方的合法的正当防卫行为杀死了人质,因此,绑匪成立间接正犯,要对人质的死亡承担责任。
8.9.6.28.3我认为利用他人合法行为构成间接正犯是不可能的,他人的合法行为不可能产生法益侵害后果,因而别人也不可能利用这种合法行为成立间接正犯。我认为在警察正当防卫开枪无过错的情形下,人质的死亡应该归责于绑匪,但理由不是绑匪利用警察的合法行为而成立故意杀人的间接正犯,而是绑匪绑架人质造成危险状态,应该对于这种危险状态下人质的死亡承担责任。即使绑匪没有用人质挡子弹,人质死亡也是应该归责于绑匪,因为这种危险状态的制造者是绑匪。
【案例135】2016年6月26日20时许,被告人赵某伙同“小伟”(在逃)谎称为李某办理抵押贷款,指使李某到北京某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石家庄市某南大街260号门店租出一辆大众朗逸轿车(经鉴定价值人民币64700元),并让被告人高某联系到被告人王某,在廊坊市文安县新镇某村铁道桥下以26000元卖给王某,赵某分得5000元、高某分得3000元、“小伟”分得18000元。法院认为,被告人赵某以提供贷款为由欺骗为他人租赁车辆实施诈骗构成间接正犯,其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客观构成要件。
8.9.6.28.4我认为李某与北京某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关于大众朗逸轿车的租赁合同是合法有效的,李某的租车行为是合法行为。被告人赵某的诈骗对象不是汽车租赁公司,而是李某,因此,本案不该把赵某作为利用李某合法租车行为诈骗汽车租赁公司的间接正犯。由此可见,不可能存在利用他人合法行为的间接正犯。
8.9.6.29间接正犯与法人犯罪
【案例136】被告人张文俊,男,51岁,系北京汇从公司下属汇众金属表面合金化工厂厂长。被告人修启新,男,52岁,系北京汇众公司下属汇众金属表面合金化工厂副厂长。1995年底,汇众公司出资60万元设立汇众金属表面合金化工厂,该厂为独立法人实体,由张文俊任厂长、法人代表,修启新任副厂长。该厂为股份制企业,张文俊、修启新等人以技术入股,占有25%的股份。1996年,汇众公司购买了一辆切诺基汽车,配发给汇众金属表面合金化工厂使用,产权属汇众公司,购车后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淀支公司办理保险,投保人和受益人均为汇众公司。1996年12月26日,朝阳区三建东宝建筑公司工程队负责人万雨平因汇众金属表面合金化工厂拖欠其工程费4万余元,本人到该厂将切诺基汽车强行开走。张文俊随即向青龙桥派出所报案,该所因此事属于经济纠纷,未予受理。张文俊遂伙同修启新,于当晚向海淀分局刑警队报案,谎称汽车当天放在工厂院内时丢失,后又向汇众公司谎报。汇众公司遂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淀支公司索赔。1997年6月,保险公司向汇众公司支付理赔款12万元。在本案中,保险公司的保险金被诈骗,其财产受到损失。两被告人是利用汇众公司诈骗保险公司,这是一种间接实行的诈骗犯罪,应以间接正犯论处。但在间接正犯的情况下,到底是保险诈骗罪还是诈骗罪呢?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