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93)
8.11 共犯的继承
8.11.1 承继的共同犯罪,是指先行为人已经实施一部分犯罪实行行为,在实行行为尚未完全终了时,后行为人以共同犯罪的意思参与实行行为或者提供帮助。
【案例144】张三在不能拖起由他从固定住的位置解开的沉重保险箱而叫来李四,用他的交通工具使运走保险箱成为可能时,李四成立承继的共同犯罪。
【案例145】在张三强奸一名妇女,随后李四没有使用暴力而与完全筋疲力尽、麻木不仁的被害发生性关系,李四成立强奸罪但张三和李四不成立共同犯罪。在构成要件行为实质性终结之后,无论如何不可能再存在继承的共同犯罪。
8.11.2我认为德日的共同正犯理论和间接正犯理论都是建立在“利用他人行为”的目的行为论基础上的,在共同正犯理论中,把他人的行为作为实现自己目的工具加以利用,从而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负责。这种“利用”思路实际上是目的行为论的套路,把他人行为与自己行为看成一个行为整体,共同对行为后果负责的思路,实际上是结果无价值论套路。我认为两者功能和效果是一样的,只是理由不一样。
8.11.3 我认为在共犯的继承问题上,如果持有因果共犯论(原因不可能在结果之后),就会否定共犯的继承。继承的根据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或支配关系,因为后行为人的行为不可能是前行为人行为及其后果的原因,原因不会在结果之后出现,支配行为也不可能出现在被支配行为之后。对于持有整体行为观的因果关系论者来说,把后介入人的行为与前行为人的行为作为一个犯罪整体看待,特别是不同部分的构成要件行为看待,那么会得出相反结论:后行为人就要对整体犯罪后果承担责任了。如果前行为人的阶段性行为后果是整体犯罪后果的一部分时,后行为人显然也应该承担前行为人的行为后果的责任。从整体主义因果共犯论来看,前行为人的行为后果与后行为人的行为后果之间往往是无法分割的,整体的,无法分割行为人的贡献的,即使能够分割,该不该分割各行为人的贡献也是问题。因此,因果共犯论如果一旦介入整体行为论,必然导致共犯的继承的肯定说。
8.11.4 我认为在共犯的继承问题上,如果持有目的行为论(利用他人行为实现自己犯罪目的)就会肯定共犯的继承。
这种目的行为论的“利用”他人行为思路,使用“利用他人行为”来构造后者对先行行为人的行为利用并承担责任的理论框架。有学者认为后介入的人之所以要对前行为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是因为后行为人“利用”了前行为人的行为及其后果,因为“利用”了他人行为的后果或状态,就要对他人的行为承担责任。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