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跃:论共同犯罪/温跃(96)
8.12 共犯的脱离
8.12.1 共犯的脱离,或共同犯罪的脱离,是指在共同犯罪的任何阶段,部分行为人放弃了犯意,停止犯罪参与行为,而其他共犯人仍继续实施并完成了犯罪的情形。
【案例150】夫妻二人想杀死其女儿的非婚生孩子,在二人以为已经杀死孩子后,丈夫先行离开。妻子后来发现孩子还活着,就独自杀死了孩子。丈夫要对孩子的死亡承担责任吗?
【案例151】林某和梁某合谋绑架十岁男孩唐某勒索财物,在二人挟持唐某前往外县途中梁某反悔,劝说林某放弃无效后独自离开。梁某离开后,林某因唐某吵闹不休一怒之下将其杀害。陈洪兵教授认为杀害人质并非二人事先共谋的内容,而且人质也不处在脱离者梁某的支配领域内,因而应该肯定因果关系的切断和共犯脱离的成立。
8.12.2 共犯的脱离必须是某一共犯有主动退出共动的犯罪活动的意思或被动被同伙排斥出共动的犯罪活动。意外事件或生病等客观的事实阻止了参与共动活动的,不该作为共犯脱离对待。因为共犯的本质是意思沟通和加入犯罪,是主观归责。共犯的脱离首先是要有共犯人的退出意思存在,否则即使没有参与实行行为或提供帮助,也能从共谋共同正犯的角度让未参与实行行为的人对同伙的共动行为承担责任。共犯人不能作为共犯的脱离处理,其原共同意思仍然有效,必须对共同犯罪的结果承担责任。
【案例152】甲、乙、丙三人商议第二天凌晨三点抢劫某珠宝店,邀请丁帮忙望风。丁因闹钟故障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八点。甲、乙、丙三人当晚抢劫了该珠宝店。丁不成立共犯的脱离。
【案例153】A、B、C、D四人预谋抢劫银行,由A、B负责拿枪威胁银行职员,C、D负责装钱。D在准备装钱时突然晕厥,A、B、C三人完成抢劫并逃离现场。陈洪兵教授认为D突然晕厥而不可能对后续抢劫事态发生因果性影响,应肯定切断了因果关系而成立共犯的脱离。我认为D仍然要对同伙的后续抢劫后果承担责任。
8.12.3 共犯脱离的成立不仅共犯人要有脱离的意思,而且要把这种脱离意思告诉同伙,从而阻断共同犯罪人之间的意思沟通和相互配合的期待和支持。共同犯罪的归责根据就是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意思沟通,共犯的脱离也必须告知同伙才排斥结果归责。
【案例154】甲入户盗窃,邀约乙为其盗窃望风,乙同意并为甲望风。但在甲入户后,乙悄悄溜走了,甲对此并不知情。乙不成立共犯的脱离,要对甲入户盗窃的后果承担责任。
【案例155】两个人达成协议准备按照如下方式实施盗窃:第一个人准备砸开保险柜,另一个人在接到电话后赶过来将钱取走。这个不靠谱的参与者没有出现在犯罪现场,也没有实施任何准备的行为。第二个人成立犯罪脱离吗?第二个人参与了共谋,但没有实施任何准备行为也没有去现场参与犯罪活动,并没有把退出犯罪的信息告知第一人。我认为第二人不能作为共犯脱离处理。“只能认为是实行共同正犯转化为共谋共同正犯,因为B依然是和A存在共同认识,当然否定A的脱离。(西田典之)
总共10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