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对称性在审判案件中的应对/马德建(2)
证据收集的司法协助
突破 “完全当事人主义” 的局限,对弱势方无力获取的证据(如用人单位保存的考勤记录),依当事人申请或依职权调查取证。2021 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后,“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 范围适度扩张,为该路径提供了规范依据。
(二)实体裁判中的衡平思维
证明标准的弹性把握
在证据不对称的场景下,对弱势方适当降低 “高度盖然性” 的证明标准门槛。例如,消费者诉商家欺诈时,若商家掌握全部交易数据却拒不提供,可结合消费者的初步证据(如商品瑕疵照片),推定欺诈事实成立。
裁判理由的充分阐明
针对当事人的认知差异,用通俗化语言解释裁判逻辑,回应各方核心主张。如在离婚财产分割案件中,向收入较低、法律知识薄弱的一方,详细说明 “照顾子女、女方权益” 原则的具体适用,增强裁判的可接受性。
(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前置作用
通过诉前调解、法律援助等机制,从源头缓解不对称性。法院可联合工会、妇联等组织,为弱势当事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在劳动争议、消费者权益纠纷中,推动行业调解组织介入,利用其专业优势(如了解行业惯例),协助弱势方梳理诉求、固定证据,避免纠纷直接进入审判程序后因不对称性加剧矛盾。
四、余论:迈向 “实质平等” 的司法文明
审判中的不对称性应对,本质是在形式平等的框架下,追求实质正义的实现。这既需要裁判者以专业智慧平衡各方利益,也依赖于司法制度对弱势群体的系统性关照。从长远看,随着法律援助体系的完善、在线诉讼的普及(降低证据提交的技术门槛),不对称性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消解,而司法公正也将在更广阔的维度上得到彰显——不仅是裁判结果的公正,更是当事人在诉讼全过程中感受到的平等与尊严。
以下是“论不对称性在审判案件中的应对”相关的参考文献:
著作类
《证据法哲学 —— 在探究真相与抑制冲突之间》:该书对证据法相关的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可能涉及到审判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对探究真相和抑制冲突的影响等内容,为研究审判案件中的不对称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作者是陈瑞华,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程序正义的实现》:探讨了程序正义在司法审判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等问题,审判中的不对称性问题可能会影响程序正义的实现,该书可作为相关研究的参考。作者是季卫东,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
期刊论文类
《The Asymmetry Problem: Reflections on Calvin Massey’s Standing in State Courts, State Law, and Federal Review》:文章探讨了州法院与联邦法院在处理联邦权利请求时的不对称性问题,分析了这种不对称性的表现、影响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对于研究审判案件中的不对称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是 John M. Grea be,发表于《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Law Review》。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