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问题研究(第三节)/许建添(17)
[24]参见田心刚:《论传闻证据规则动作的程序背景》,载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5]刘善春,毕玉谦,郑旭等著:《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26]参见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三版),第170~171页。
[27]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七条。
[28]参见:http://news.sina.com.cn/o/2005-12-11/09427678039s.shtml,访问时间,2005年12月13日。
[29]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参见王刚:《论我国“隐蔽作证”制度的建构》,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4期;王刚:《试论我国“隐蔽作证”制度的建构》,载于《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30]此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何家弘主编:《电子证据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刘品新著:《中国电子证据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31]参见刘品新:《论电子证据的定位――基于中国现行证据法律的思辨》,载《法商研究》,2002年第4期。
[32]刘品新著:《中国电子证据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87页。
[33]http://www.uncitral.org/uncitral/zh/uncitral_texts/electronic_commerce.html,访问时间2005年12月14日,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34]转引自刘品新著:《中国电子证据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Guide to Enactment of the UNCITRAL MODEL Law on Electronic Comerce, Paras. 67, http: //www.uncitral.org/english/texts/electcom.
[35]逻辑上划分的要求请参见本章第一节。
[36]何家弘、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第886页。
[37]何家弘、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第911页。
[38]参见何家弘主编:《电子证据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总共18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