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刑事灰色不裁判中当事人的权利救济/彭剑鸣(5)
三、当事人的权利救济
(一)救济的必要性
刑事诉讼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它既是前一个阶段诉讼行为的总结,又是后一个阶段诉讼行为的前提,而且,每一个阶段都与诉讼的最终结果直接相关,它甚至会影响到诉讼最终结果的走向。因此,每一个诉讼行为的开展与诉讼结论的作出,都需要有当事人的参与。否则,诉讼活动就变成了纯司法机关的活动,而诉讼当事人则变成了诉讼的对象,从而使法律规范成为了单向作用的工具,而不是一种国家与人民之间形成的管理意志的结晶。因此,面对灰色不裁判的行为,必须对当事人的权利进行救济。
(二)救济的途径
针对刑事灰色不裁判行为出现的原因,要使当事人的权利得到司法救济,主要途径应当表现为:
1、立法途径
如前所述,立法上的缺陷是刑事灰色不裁判产生的主要原因,而且,也正是因为权利措施上的设置不当,使当事人缺乏主张权利的途径,因而,在立法上确立司法机关应当作出裁判的范围,然后配合以刑事诉讼法中所确定的当事人主张权利的途径,即可很好地解决刑事灰色不裁判的问题。
从目前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看,对于刑事裁定与判决,第180条、第181条规定了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人民检察院对一审裁判的上诉程序,易言之,现行刑事诉讼法已经设定了判决、裁定作出之后的救济途径,因而,在立法方面需要解决的,仅仅是明确规定哪些内容应当由司法机关明确作出判决、裁定,哪些诉讼活动的处理采用决定的方式,从而,使每一方面的诉讼行为都有适当的处理方式相对应,同时,又能有机地适用刑事诉讼法第180条、第181条之规定,较好地满足当事人权利救济的需要。
目前 ,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适用判决的内容是解决当事人是否有罪(刑诉法第162条)、改变法律适用(刑诉法第189条第2项)、重新确定事实(刑诉法第189条第3项);裁定适用的内容是期间的恢复(刑诉法第80条)、驳回证据不足的自诉(刑诉法第171条第1款第2项)、维持一审裁判(刑诉法第189条第1项)、发回重审(刑诉法第189条第3项、第191条)、死刑 执行的犹豫(刑 诉法第211条、第212条第4款)、减刑、假释的裁定(刑诉法第221条第2款,第222条);另外,在理论上还认为,除前述内容外,应当适用裁定的诉讼行为应当包括:死刑核准程序中的发回重审。①但是,在刑事诉讼中,对当事人以及国家利益有重大影响的范畴,远不止前述内容,在回避、管辖、延期审理、强制措施、一审程序等方面,均涉及到当事人的权利能否得到有效保护,然而,对于这些内容,法律上恰好没有规定应当如何作出处理。立足于公平与效率的双重理念,应当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各项应当由裁定、判决、决定的适用范畴,从而利于当事人进行权利救济。


总共8页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