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试析见义勇为的法律性质及其损害救济/彭泽(5)
正当防卫规定在我国刑法中的主要作用在于用于区分罪与非罪、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规定在民法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免除或减轻民事责任。对正当防卫者的奖励、保护和救济等措施,刑法和民法均没有相应的规定。因此,有必要将见义勇为和正当防卫进行区分,其区分原则要坚持:对于符合见义勇为的正当防卫行为,一定要认定为见义勇为行为,在认定见义勇为行为后,可同时适用正当防卫的规定对行为人进行保护、奖励和救济。只有这样,才能使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从而更好地鼓励人们去实施正当防卫和见义勇为行为。 
 (三)见义勇为与紧急避险的联系及其法律性质分析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己采取的损害另一种较小的合法权益的行为。采取紧急避险行为应当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要件:1.必须有危险发生;2.危险正在发生;3.必须是为了使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4.必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5.避险所牺牲的利益不得大于或等于保全的利益;6.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通过对比和分析见义勇为和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可以得知:除了为了本人的人身、财产、其它权利所实施的紧急避险之外,其余的紧急避险行为也都可以认定为是一种见义勇为行为。由此可见紧急避险的外延大于见义勇为,它和见义勇为是交叉关系。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为了本人利益的避险行为无论如何不能构成见义勇为;紧急避险所牺牲的利益不得等于或者大于保全的利益,见义勇为所损害的利益则允许大于或等于保全的利益。
同正当防卫一样,刑法对紧急避险行为作出规定的主要作用也在于区分罪与非罪,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民法中,虽然对紧急避险行为的规定比正当防卫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实施紧急避险的行为人可以向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或受益人主张权利,但对行为人因避险行为而给自己造成的损失仍没有有效的保障和救济措施。因此,仍有必要对紧急避险和见义勇为加于区分,同见义勇为和正当防卫的认定原则一样,符合紧急避险又构成见义勇为的,一定要认定为见义勇为,同时可适用紧急避险的规定进行保护和救济。
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尤其是人民法院只有从见义勇为者的合法利益出发,准确区分和认定见义勇为、无因管理、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才能有效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事件的再次发生,激励见义勇为风气的弘扬。
三、因见义勇为而致损害的一般救济途径和救济方法


总共14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